
黑龍江日報1月26日訊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如何激發科技創新潛能,讓『第一動力』更強勁,成為今年全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構建新型科技創新體系
『實踐證明,只有企業把創新主體作用發揮出來,促成創新成果與市場應用真正有效結合,企業纔能在創新驅動中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省人大代表王俊峰結合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路徑介紹,『企業憑借較強的創新能力,先後為裝備、核電、新能源、風電和船舶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一批重大高精裝備,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打破國外壟斷,有力支橕和保障了國家經濟建設。通過創新驅動,企業連續三年實現經營增長新跨越,各項經濟指標居於國內重型機床行業第二位。』
王俊峰代表認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還要以構建新型科技創新體系為手段,為創新技術研發提供保障。要堅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大與我省配套企業及機械加工企業的合作,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周邊配套企業共同發展。
以項目為紐帶集智攻關
對於如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潛心科研30餘載的省政協委員孫柏濤認為,可以通過項目紐帶,將國內在領域內的優秀研究團隊進行整合,共同攻關。作為中國地震局首批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他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就集聚了清華大學等10家單位的創新團隊。通過集智攻關,取得了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研發成果,在我國防震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甄選重大成果做好就地轉化
『我省科技資源豐富,高校、科研單位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加大對最新成果的篩選甄別,有的放矢助力轉化,將是龍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省政協委員李瑞峰說,例如哈工大在『十三五』期間承擔了數十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課題,涵蓋了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新能源、新基建等多個領域,也是我省『十四五』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
李瑞峰委員建議,由科技、發改、工信等部門聯動,加強對全省『十三五』重大成果、重點項目的總結和甄別,摸清對龍江產業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的項目底數。成立專門工作小組,設立專項成果轉化支持通道,利用現有成果轉化政策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和跟進,同時在人纔、稅收、土地、啟動資金等方面進行優惠政策疊加,確保成果快速落地生根。對有前景的項目進行技術延伸支持,重點突破產業化技術瓶頸,放大成果的效益。
對於建立成果高質量轉化的長效機制,李瑞峰委員建議,支持一批龍江大型企業集團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瞄准企業技術難題,引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等新技術,培養新型企業研發人纔,推動龍江傳統工業企業轉型昇級。
搭建平臺促成果走出『高閣』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從200萬元起家將企業做到創業板上市的省政協委員楊志峰,對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艱辛深有感觸。他說,很多小微企業也想通過科技賦能而發展壯大,但在發展初期資金捉襟見肘,無力購買成果或帶著技術需求請高校院所幫忙解決。與此同時,高校院所有一些科研成果研究完就被束之高閣。如果政府能搭建一個互融互通的平臺,將這些成果整理放在平臺上,供小微企業自主選擇、低價購買使用,將促進中小企業通過技術賦能發展壯大。
促進人纔鏈與產業鏈融合
來自高校的省人大代表蔣明虎說,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以緊缺人纔培養支橕發展,促進教育鏈、人纔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對接,通過參與『揭榜掛帥』等激發創新活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來自科研院所的省人大代表倪紅偉則建議,優化學科布局、研發布局和科技平臺布局,強化科技創新鏈、產業鏈、供給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融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和技術承接主體功能,加強產業技術聯盟、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孵化器建設,落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發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