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9日訊 7日,新年過後第一天上班,我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的30餘位專家齊聚線上,共同分析黑土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圍繞任務目標開展協同攻關,打造黑土保護『龍江模式』2.0版。
為了進一步加強保護黑土地,不斷昇級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推進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夯實我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壓艙石』和『穩壓器』作用,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了來自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省農科院、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等19家單位、30餘位專家,共同成立了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簡稱黑土體系)。這也是全國首個黑土地保護專家體系。
黑土體系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介紹,『體系要以國家項目帶動全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聯合創新等方式,促進科技資源的縱向溝通和橫向協作,強化黑土地保護利用的人纔培養和團隊建設,最終建立一支在國際上有影響、在國內具有領軍作用、在全省可支橕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技人纔隊伍。』
韓曉增介紹,『龍江模式』2.0版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問題聚焦到黑土層保護與糧食產能提昇,一是提高土壤培肥物質轉化為土壤有機質的效率,二是更加注重通過玉米大豆輪作提高土壤健康,生產出更加優質的綠色農產品。
據介紹,『龍江模式』2.0版技術研發與模式構建,將主要圍繞目前我省黑土地保護方面面臨的5個問題展開,其中包括中厚層黑土保護、淺薄黑土培育、障礙性土壤改良、坡耕地固土保水增肥和西部風沙乾旱區保護性耕作。專家們將區域作物種植模式、關鍵技術進行優化和組裝,在綜合技術示范園開展技術應用效果驗證,開展技術的優化和集成,形成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在綜合技術示范園區及所在縣(市、區、農場)開展示范,打造可推廣可復制的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樣板,為東北黑土區黑土保護利用提供有效技術支橕。比如在中厚層黑土分布區,重點開展以秸稈和有機肥深層補給為核心,配套玉米—大豆輪作的中厚黑土層保育技術研發;在薄層黑土分布區和坡耕地區域,重點研究秸稈條耕條蓋、土壤蓄水保?、有機物料還田培肥等技術;在白漿土和鹽鹼土分布區,重點篩選、優化土壤障礙消減的耕作機械和產品,研究白漿層障礙消減、鹽鹼土降鹽除障、土壤快速改良培肥等技術。根據地形地貌特征、氣候特點、作物種植結構進行技術疊加,分區域建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
據介紹,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2.0版的另一大亮點,就是依托我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建立的監測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省農科院的長期定位試驗建立黑土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平臺,研發黑土耕地質量監測技術、編制技術規程,基於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建立黑土保護利用大數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