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奧運盛會引人入勝,一次冰雪之約回味無窮。本次北京冬奧會從首金極高的含『龍』量,到『蔥桶』組合完美彌補四年前的遺憾,黑龍江培養的運動員在北京冬奧會上屢臨巔峰,不僅讓黑龍江人自豪萬分,也讓世人擊賞之餘發出疑問:為什麼是黑龍江?
為什麼是黑龍江?答案很簡單:意料之中。猶如在『高原』上建『高峰』一樣,群眾體育的基礎、運動員梯隊的建設、冰雪文化的浸染,等等,都是領獎臺的基座,都是金牌的底色。
為什麼是黑龍江?答案不簡單:日拱一卒。多年來的薪火相傳、多年來的積沙成塔,為冰上競技體育奠定了基礎、積累了力量。不是靠奇跡,而是憑實力;絕非靈光一現,而是天道酬勤。
如果說黑龍江屢獲佳績的冰雪競技體育是『高峰』,那麼廣泛持久的群眾體育基礎就是『高原』。群眾性冰雪運動在黑龍江,從時間上說,連續43年開展的『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時最長的大型群眾冰雪運動,為我國冰雪運動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纔。從廣度上說,黑龍江省居民冰雪運動參與率達到57.8%,居全國之首。家門口的公益冰場、學生們冬天的冰上課、各種級別的滑雪場,冰雪運動已然成為黑龍江最時尚的全民健身活動,並形成了持久而深沈的冰雪文化氛圍。
高峰之下,必有高原;高原之上,高峰在望。沒錯,是群眾體育的『高原』成就了競技體育的『高峰』!
毋庸置疑,在『高原』建『高峰』,除了運動健兒的拼搏,更有甘當人梯者的奉獻。從半個多世紀前中國首位冬季項目世界冠軍羅致煥,到楊揚在鹽湖城冬奧會實現中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到王濛的『四冠王』,再到北京冬奧黑龍江走出的運動員獲得的4枚金牌。每一個運動員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團隊的奉獻。無數個『孟慶餘』用簡易水車澆出冰場,培養出一個個『冰苗苗』;世界冠軍回到家鄉開辦體育學校,讓龍江的孩子們在本地也能接受高水平的冰上訓練;哈爾濱體育學院等專業高校用系統化教育,源源不斷為國家輸送高層次冰雪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深厚的群眾基礎、完善的選拔培養梯隊、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不斷為高峰加高。
高原與高峰互為辯證關系。高原托起高峰,高峰加固高原。冬奧盛會必然會激發『長尾效應』,推動黑龍江冰雪運動的普及與超拔,推動冰雪產業實現突破。我們既要築『高原』,也要攀『高峰』。一方面,讓冰雪運動為龍江人帶來幸福感、獲得感,強身壯體、愉悅身心;另一方面,也需要讓今天的『冰苗苗』『雪苗苗』,茁壯成長,接過這一棒,成為未來的冬奧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