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4日訊 正月十八,殘雪尚未消融,但巴彥縣西集鎮驛馬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們,早就熱火朝天地忙起來了。幾十棟果蔬大棚裡,社員們這邊分苗定栽,那邊打理秧苗,一片片的果蔬幼苗滿眼綠意,一派盎然生機。
走進一棟大棚裡,一大片生菜苗綠意蔥蘢,長勢喜人。幾名社員正在翻地,給香瓜苗打壟溝,另有幾名社員正在把紅糖加進豆餅裡,摻著做施用的肥料。『我們合作社長年聘請技術人員,在優質品種引進、栽培上科學把控,精細管理溫室的溫度、光照和水分,使用自家發酵的有機大豆肥,草莓、香瓜、黃瓜、嘎啦果柿子、葡萄等瓜果蔬菜輪番搶先上市,都是供不應求。』正蹲著查看剛移栽到地裡的香瓜苗長勢的社員趙學榮介紹,正月初一開始,大棚裡與草莓間種的生菜、白菜、臭菜就已經上市銷售了,草莓還有一周就上市,黃瓜、嘎啦果柿子、香瓜、蘿卜菜等早春果蔬不久也將新鮮上市。
在一棟溫室地頭兒,擺放著幾十個塑料桶,桶內裝滿煮熟的大豆。合作社負責人張顯波向記者介紹,這都是給苗漚的肥料,每棵小苗上一勺肥,就會噌噌長,果菜味特濃。溫室裡采用日間蜜蜂傳粉、夜晚燈光殺蟲等管理模式,能保證產品的綠色品質。張顯波指著溫室內一床育苗缽說,每個格裡一棵小苗,一粒種子8元,這是從北京買來的最新品種草莓柿子。為了能培育壯苗,提高成活率,苗床下都鋪著電加熱線路,睡『電褥子』的幼苗冷了熱了都不行。
據張顯波介紹,隨著溫室裡的葉菜陸續上市,大棚裡也開始整地栽苗。相對於燒爐子供暖的溫室,大棚被稱作冷棚。為確保幼苗不受凍害,大棚下要扣一層中棚,中棚下還有一層低棚。現在,合作社每天用工十幾人,多的時候要用幾十人。早上7點下地,乾到天黑,每小時勞務費7元,還管一頓飯。因為菜棚裡的活兒需要人手,附近村屯的許多村民都成了合作社長期僱工。
『這兩年,我們合作社不斷增加投入,建設科技含量更高的智能溫室。新建的溫室,保溫性能和太陽能吸收功能都大幅提昇,讓消費者嘗新、嘗鮮的果蔬品種也因此更加豐富。』張顯波說,合作社把草莓與生菜、蘿卜菜、臭菜等『蘸醬菜』間種,利用溫室全部空間,多種出了一茬蔬菜。種植的柿子、黃瓜等蔬菜比正常上市期要早2個多月,香瓜、草莓等水果也提前上市,效益可提高幾倍。
張顯波告訴記者,合作社還種植了地產火龍果,去年迎來豐果期。精心培育的本土化無花果,今年也將大面積栽培。地產火龍果售價每斤15元,每畝地收益達到3萬元以上,利潤非常可觀。無花果樹一棵樹能摘百餘枚果子,一棟棚能摘果2000多斤,線上發貨賣30元一斤,收益也很高。
『近年來我們合作社一直在打造一棚多品,80餘棟大棚裡種了火龍果、無花果、油桃、西瓜、草莓、貝貝南瓜等幾十種果蔬,僅香瓜就有七八種,四季開花,月月有果。』張顯波欣喜地說,合作社推行有機作物標准種植,除了冬月、臘月是生產籌備期,其他月份都有主打果蔬,我們瞄准反季市場,種植反季節蔬菜,提高了棚室經濟的效益。每一茬果蔬在田間地頭就賣完了,根本不愁銷路。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驛馬山果蔬專業合作社有土地面積400餘畝,在大頂子山沿江公路及哈肇公路兩旁,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共建了60個大棚、20個溫室。借助連接哈爾濱主城區的區位優勢,瞄准城市人群對高品質果菜的需求,幾年來重點發展優質綠色高效設施農業,為增收致富打開了新空間。
對於合作社的未來發展,張顯波認為,『南果北種』仍是主要方向,依托設施農業新技術,合作社將繼續緊盯市場需求,增加節能溫室建設,通過種植附加值高的果蔬品種,在黑土地上打造本地精品果蔬,讓更多鄉親依靠設施農業,學到技術鼓腰包,同奔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