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奮力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生態環境保護掃描
2022-02-24 09:40: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春回大地,祖國山川生機盎然。人們驚喜地發現,頭頂的藍天顏值更高了,身邊的河湖更加清澈了。在長江之畔,水清岸綠,不時見到江豚騰躍;在東北林區,冰天雪地,不時傳出虎嘯山林。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生動鋪展。

  久久為功,換藍天常在

  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上,健兒們凌空翻轉,與身後清透的藍天,共同組成最亮眼的風景。冬奧會期間,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優良,『北京藍』得到國際國內社會一致好評。

  首鋼滑雪大跳臺也成了『網紅』。這個大跳臺不僅見證了冬奧會一場又一場的精彩賽事,也見證了首鋼這片工業園區由『煉鋼之火』到『雪舞冰飛』的華麗蛻變。

  為改善北京空氣質量,首鋼進行了整體搬遷,園區改造為北京冬奧組委會辦公地和比賽場地,成為中國『綠色辦奧』的一個生動注腳。

  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舉行。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不僅如此,『水立方』變成『冰立方』,千餘輛氫能大巴穿梭賽場,3大賽區26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綠色辦奧』的莊嚴承諾。

  冬奧會是一扇窗,折射出中國近年來治理污染的不懈努力。幾年前,北方秋冬季『重霾』多發,藍天難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換回更多藍天,北方地區的兩千多萬戶農村居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電或天然氣取代燃煤;減少工業領域污染排放,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關停數萬家『散亂污』的污染企業;治理機動車污染,提昇油品質量和排放標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

  經過多年治理,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

  藍天白雲漸成常態,這種轉變不只發生在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優良天數比例上昇4.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

  持續發力,護碧水長流

  2021年,『華北明珠』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為Ⅲ類,主要污染物指標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白洋淀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然而,過去由於缺少上下游協同防護,處於『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為納污之地。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加大污水處理能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補水,『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水鳥翔集翩躚起舞,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也重新出現。常年生活在白洋淀的村民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證明白洋淀水質真的變好了。

  對一泓清水的向往,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2月22日,長江流域首艘3000噸級純電動貨船『船聯1號』在南京首航。這艘船由燃油貨船改造而成,把電能作為整艘船的唯一能源,實現零排放、低噪音、無污染。

  2022年2月22日,長江流域首艘3000噸級純電動貨船首航。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保護一江清水浩蕩東流,沿江省市以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整治碼頭岸線,江邊改造成公園綠地;實施『十年禁漁』,數十萬漁民轉產上岸……沿江省市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2021年,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保持了持續改善的勢頭,其中長江流域連續兩年乾流水質達到Ⅱ類。

  生活在安徽省銅陵市長江邊的張明浩,是長江水生物保護志願者。

  『前些年,我到江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見到。而2021年,每天都能見到江豚。』張明浩說,水清了、魚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

  生生不息,讓綠滿神州

  2月7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一大早,貴州烏蒙山區的黔西市林泉鎮乾部群眾踩著殘雪爬上山頭揮鋤種樹。

  挖坑、扶苗、培土、澆水……不一會兒,山頭便立起了一棵棵小樹苗。『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次大量栽種了香樟樹、皂角樹等,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兼顧經濟效益。』參與植樹的林泉鎮黨委書記張浪說。

  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總體上實現了由黃到綠、由綠到美的轉變。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裡,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我國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

  冬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高原精靈』。新華社發(宋忠勇攝)

  隨著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愈加清晰。

  虎年春節前,野生東北虎蹤跡重現大興安嶺。專家指出,這次東北虎『現身』,距離資料記載大興安嶺最近一次發現老虎蹤跡,已過去了50多年。這反映出近年來當地野生動物生境持續向好,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過發展鄉村游、生態游,很多地方走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這個春節,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霸王嶺山腳下,木棉客棧老板王一勤忙得不亦樂乎。

  他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城市居民青睞鄉村景觀,特別是昌江木棉盛開的季節,很多人趁節假日前來,相信鄉村游、生態游前景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