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訊 『以前年年自己種水田,稻子產量和出米率總是不理想,賣不上好價。去年我把地都托管到水稻合作社種,到秋一算賬,不但一畝地少花50塊,稻子品質還好,出米多,價格一斤多賣了一毛錢。全家240畝地,細賬算下來比往年得多掙5萬多。』2月16日上午,集賢縣福利鎮高豐村村民潘延福拿著剛剛簽完的2022年土地托管合同,『手舞足蹈』地和身邊的『屯親』介紹土地托管的好處。
從去年開始,集賢縣積極探索『土地托管』新型土地經營模式,通過專業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要素導入農業生產,化解了勞動力短缺困難。同時,利用農業大數據分析,對農戶進行生產精准服務,通過專業分析和實際檢驗指導生產,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托管農戶與往年自種或相鄰地塊每畝均增收200元左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集體共同發展目標,為集賢縣農業生產插上了數字科技翅膀,助推更好更快實現鄉村振興。
據了解,集賢縣2021年農業生產托管面積46.87萬畝,佔農村集體耕地面積的29.3%。在托管過程中,集賢縣與一米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農業生產托管可視化數據平臺,依托於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對農業生產,作業監管、農機管理、作業軌跡、作業面積的數據進行分析,並通過手機端、電腦端可視化方式展示。數據平臺將農業生產托管基本情況、服務主體基本情況、農業生產過程等逐一分區域展現,負責項目主管部門更直觀、更詳盡地了解全域農業生產托管情況,對參與項目的服務主體進行指導、幫扶、督促,保證實施質量。
集賢高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以水稻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以前都是訂單收購模式為主,發展步伐緩慢。從去年開始,合作社在集賢縣農業部門指導下開展土地托管服務,對進入合作社的水田統一經營管理,應用測深施肥插秧和無人機噴撒等先進生產技術,在減少了用肥量10%的基礎上,單產增產5%。『而且無人機噴撒技術省藥還能確保無殘留,保證了大米「綠色」品質。』高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德輝介紹說,『土地托管集中經營後,產出的水稻品質達到了「綠色」標准,大米銷量增加了不說,價錢也漲了不少,實現了「村民增收、合作社發展」的雙贏目標。』
與高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樣,永勝農機合作社去年也大規模開展土地托管服務,同樣實現了村民和合作社『雙增收』的目標。
『我們社去年共簽約托管農戶31戶,土地面積9078畝。通過合作社提供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可以集中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降低農業物化成本,有效增加農業生產中的科技應用程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戶土地收入。同時,村民把土地托管給我們合作社後,還可以增加務工收入。』集賢縣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告訴記者,去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永勝村村民平均收入都在五萬元左右,農忙時農機手月工資就有7000元。『有去年的基礎帶動,今年永勝村所有的農戶都與合作社簽了約,周邊的村屯還有20多戶也把土地都托管到我們合作社。初步滿足了他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的願望。』劉明坤說。
負責土地托管具體工作的集賢縣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服務中心主任王殿元告訴記者,作為全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推進試點和示范區,集賢縣通過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把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導入農業生產,鼓勵和引導小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入社、入托,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切實解決小農經濟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把一家一戶分散土地集中一起管理,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和有效監管,集賢縣還引入一米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農業生產托管可視數據平臺,依托一米科技技術優勢為政府機構打造全方位的數字化平臺,共同構建農業大數據服務體系,整合生產、交易、農業服務等多方資源,實現了生產資料采購、貸款申請、發放、保險承保、理賠、農產品銷售等流程一體化,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昇級。
『下一步,我們將推進擴大農業托管服務范圍,推動所有參與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主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購種、統一購肥、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的「五統一」經營模式,並以此為基礎深度應用農業生產新科技,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動集賢農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全縣鄉村振興。』采訪最後,集賢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譚金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