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為龍江大糧倉橕起綠色屏障
2022-03-11 07:4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趙雨森委員。

  張家文代表。

  黑龍江農田防護林網。

  杜爾伯特新店林場萬畝樟子松林。本版圖片由受訪者及四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黑龍江日報3月11日訊 驚蟄一過,草木萌動,萬物生發。在京,是全民矚目的兩會時間;在黑龍江,中西部各市縣正在為今年的農田林網籌備新綠。

  此時,在大慶市林甸縣林草局,工作人員邊熱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生態建設話題,邊制定著本縣今年的造林苗木進場計劃。

  林甸,是黑龍江『三北』防護林建設六期工程實施縣。自1978年我國啟動改革開放伊始第一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後,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產區,是『三北』工程的東部起點、重點實施省份,在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三北』工程建設涵蓋全省13個市(地)的113個縣(市、區),建設區域總面積4174.18萬公頃。

  『林不足,土不牢;林不密,水不保;林不茂,糧不豐。』這是黑龍江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多年來得出的結論。40多年來,黑龍江依托『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全力推進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農田防護林建設,以鞏固修復、提質增效為目標,圍繞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突出重點、規模治理,大力發展混交林和異齡復層林,不斷提高農田防護林質量,築起了近50萬公頃的農田防護林網。如今,松嫩平原75%、三江平原60%的農田實現林網化,全省80%以上的農田得到了林帶庇護,僅農田防護林對全省三大主栽作物小麥、大豆、玉米的平均增產效應就超過15%,護田增產年增產糧食23.8億公斤,為推動全省糧食連續穩產增產貢獻了責任擔當和綠色力量。

  造林守住『西北風口』百姓收獲生態紅利

  此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一班人,正在謀劃著今年的防沙治沙方案。

  近兩年來,杜爾伯特,這個曾經的嚴重風沙乾旱區,大慶油田的『西北風口』,通過防沙治沙,收獲了十分可觀的生態紅利——

  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減少92萬畝,糧食平均畝產由5年前的581斤提高到899斤,最高單產1500斤;草原平均產草量由5年前的每畝8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最高單產160公斤;森林覆蓋率、村屯綠化率分別達到13.6%、100%,年空氣環境優良天數達到340天以上。

  這些數字和成績,也令正在京參加全國人大十三屆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家文深有感觸。

  張家文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杜爾伯特人。由於多種因素,杜爾伯特生態環境在上世紀末期急劇惡化,一年四季風沙肆虐。多年來實施『三北』工程造林綠化,杜爾伯特完成『西北風口』治沙造林63.6萬畝,築起一道長89.8公裡、寬5公裡~25公裡的綠色屏障。

  如今的杜爾伯特草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土沃糧豐、湖興魚肥,『跑風地』『掃鹼場』一去不返,『高產田』『綠色銀行』『黃花海』『蘑菇屯』夢想成真,百姓持續收獲生態紅利。『十三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較『十二五』末,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53.4%、32.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5.6%、42%。

  記者了解到,在去年的全國兩會時,張家文代表就提交了《關於修改防沙治沙法的議案》,根據沙區治理實際提出建議,得到議案審查委員會的認可。此議案作為領銜代表議案,交由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審議。

  張家文代表說,抓生態建設就是抓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是縣域經濟轉型和城市發展轉型昇級的重要支橕,是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的有力抓手。黑龍江就是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前進的通道,推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創新科技做大增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部分內容,使正在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深有感觸。

  趙雨森委員說:『我的研究方向是造林學、林業生態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近些年做的很多工作都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有關。』他強調,林業科研技術創新應用,對『三北』工程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說,近年來黑龍江積極開展了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城鄉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這些都離不開林業科技創新應用所做出的努力。在黑龍江造林綠化工作中,突出體現出五個技術的創新應用:一是種業科技創新技術。黑龍江省培育了大批抗逆、速生、遺傳穩定的林草種質。二是科學營造林技術。應用高效、環保、經濟的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實施森林資源高效培育與質量精准提昇工程。三是林草防災減災技術。應用林火預警與撲救技術、病蟲鼠害防治技術、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技術等,有效保護『三北』工程區造林成果。四是生態系統治理修復技術。重點開展了林草生態保護與修復、沙地植被恢復、退化林修復、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等。五是數字林草技術。采用林草遙感智能監測、智慧林草大數據管理、數字林草感知和管護工作信息化等技術,構建全方位、多角度、高效運轉、『天空地一體』的天然林智能管護網絡,對『三北』工程區林草資源消長、土地沙化動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氣候變化情況進行准確測定和評估。

  作為林業專家,趙雨森委員建議,在『三北』工程建設中,繼續強化科技和典型示范引領,科學推進重點區域植被恢復。充分利用鄉土樹種,營造多層次多林齡針闊混交林。有序實施退化林修復,昇級存量、做大增量、拓展容量,推進森林撫育和森林質量精准提昇,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

  圍田造林在龍江織密綠色防護網

  『「三北」工程在黑龍江的重點,是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以「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為主要目標,堅持突出重點、規模治理,充分發揮防護林防風固沙、增加空氣濕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小氣候和土壤狀況等多重防護效能,有效促進農作物增產。』黑龍江省『三北』林業建設服務站副站長高振寰接受記者采訪時,以黑龍江中西部幾個縣為例,展示了『三北』工程給龍江大糧倉帶來的發展成效。

  齊齊哈爾市拜泉縣,『三北』工程開工後,這個縣走上了發展生態農業之路,大規模開展農防林、護路林、護村林的『三林』建設。全縣劃分為4個生態農業建設類型區,確定為32個小流域150個生態小區,實施以『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植樹造林、治溝治坡為主旋律的生態農業發展戰略。

  如今,與20世紀70年代初相比,拜泉縣坡耕地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土壤徑流減少77%;風速降低38%,連續22年未出現『風剝地』現象。生態環境的改善,增強了農業發展的後勁,糧食總產連續18年突破10億斤大關。近5年來,全縣糧食總產連年達20億斤以上,實現穩步增長。

  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是全國30個精准治沙重點縣之一,由於時常遭受旱災、風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造成了耕地地力嚴重退化,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多年來,泰來縣在失敗中一次次探索半乾旱地區、沙化土地上植樹造林經驗,利用針闊葉混交、喬灌草結合法、針刺式壓力注水法、保水扦插法、封閉式管理等方法,探索出『半乾旱沙區低密度造林模式』,取得一定經驗和效果。據了解,近兩年,泰來縣以這種模式營造防風固沙林3000畝。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泰來縣『三北』六期工程規劃中,計劃每年遞增推廣至5000畝。

  高振寰說,目前,黑龍江按照國家三北局要求開展退化林修復工作,針對松嫩平原農田防護林林帶不整、缺苗斷空,以及國有林場林緣帶農林交錯、人畜損壞的殘破林相等問題,利用紅松、樟子松等針葉樹種以及檸條、沙棘等灌木經濟樹種,采取封山育林、林冠下更新造林、補植補造等修復方式,以發展混交林、復層林、異齡林和生態經濟林為目標,對退化防護林進行修復。截至2021年,共完成退化林修復建設任務42.11萬畝,有效提昇了防護林整體林分質量、防護效能和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