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農業生產奏響春之曲
2022-03-16 11:40: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16日訊 隨著天氣轉暖,牡丹江市搶抓有利時機,備春耕工作全面有序展開。從蔬菜育苗,農藥、種子、化肥采購,到選購農機具、農業設施檢修,紮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農業豐產豐收築牢堅實基礎。

  在海林市光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菌包廠車間內,機器轟鳴,今年該廠的猴頭菇菌包生產比往年整整提前一個月。

  寧安綠旺蔬菜有限公司蔬菜暖棚內,剛剛播下種子的香瓜嫁接碪木,已吐露出兩半嫩芽。80餘棟毛蔥、圓蔥苗在一臺臺小型播種機的工作下,已全部播種完畢。

  林口縣農機市場春節過後就日漸紅火,購買農機具的農民逐步增多。在東寧市農資銷售商店,大豆、水稻、玉米、蔬菜等籽種琳琅滿目,前來購買籽種的農戶絡繹不絕。

  2021年,牡丹江農業農村工作成果喜人:農業總產值實現388.4億元、增加值實現211.4億元,分別增長6.8%和6.3%。深入實施糧食穩產增產行動,建設高標准農田35.1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到972萬畝,產量達到59.5億斤、實現『十八連豐』,牢牢守住了農業基本盤。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832元、增長9.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944元,連續十九年領跑全省。

  如何繼續穩住農業這一『基本盤』『壓艙石』?日前結束的牡丹江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為全市『三農』工作定方向、明路徑。

  加強政策引導 建高標准田產好糧

  2月下旬,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春艷格外忙碌。為落實穆棱市擴種大豆計劃,她走訪了全市8個鄉鎮的糧食種植大戶。

  在下城子鎮北安村,針對大家提出的今年種大豆掙錢還是種玉米合適的問題,高春艷說:『今年玉米可以種,但要多向大豆傾斜。因為經過市場調研,整個生資面臨漲價趨勢,農資貴你要是種玉米的話,投入成本就很高,玉米多一遍追肥,它搭的人工也比較多。另外,今年國家實行差異化補貼,大豆要比玉米補貼多。所以針對今年農資行情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建議大家多種大豆。』

  高春艷的一番講解讓種糧大戶李洪德很是服帖。他告訴記者:『聽了專家的講解,我心裡很穩,就像吃了定心丸。咱們農民不能光低著頭種地,還得抬頭多看看國家政策,這樣咱們纔能收入多,錢兜子纔能越來越鼓溜兒。』

  今年,牡丹江在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分別保持在980萬畝和60億斤左右的基礎上,把大豆擴種作為優化結構的一個重要抓手。全市計劃擴種27萬畝大豆,總數達到346萬畝以上。

  目前,各縣(市)區正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試點申報,組織好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擴豆任務,及時將擴種任務層層分解到鄉村、落實到地塊,確保大豆生產和糧食總產『雙達標』。

  穩產量、提質量、增效益,為龍江構築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貢獻牡丹江力量,牡丹江緊盯耕地保護不放松,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全面推進田長制。通過打好淨土保衛戰、休耕輪作、提昇地力等措施,堅決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如何全面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切實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牡丹江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全面落實『5+2』田長制,大力推廣耕地輪作、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模式,加強對黑土耕地監督管理,依法打擊破壞黑土地的違法犯罪行為。

  牡丹江把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重要抓手,聚焦重點區域,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設內容,積極爭取項目布局和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新興經營組織、涉農企業參與。從多打糧到多打優質糧,牡丹江加快建設39萬畝高標准農田。一方面廣泛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等多元化服務;另一方面堅持高標准農田建設與高效節水灌溉、綠色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按照『進度要快、質量要好、效益要高、監管要嚴』的工作要求,一體推進生態保護、糧食安全和產業昇級,助力農民增收。

  堅持品牌優先 放大特色產業優勢

  眼下,有中國猴頭菇之鄉美譽的海林市正值菌包加工生產的旺季。在海林市光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菌包廠車間內生產線開足馬力。按照訂單要求,今年該廠的猴頭菇菌包生產比往年整整提前一個月。

  近幾年海林市充分發展當地獨有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種植技術不斷更新。目前海林市猴頭菇生產規模總量達到1.5億袋,鮮品產量7.5萬噸,全市猴頭菇年產值實現4.5億元,純收入1.5億元,每年可拉動農民人均純增收1300多元。

  而在東寧市三岔口鎮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包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熟練地操控著菌包機,摔料、裝料、封袋等各項工序有條不紊。該公司目前已生產菌包3500萬袋。

  東寧有『中國食用菌之城』、『世界黑木耳之都』之稱。該市近年來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產業富民,聚焦『標准化、科技化、品牌化、金融化』發展,努力打造百億量級黑木耳產業。2021年栽培量9億袋,產品量4.5萬噸,年交易量10萬噸,帶動全鏈條銷售收入實現近百億元,助力東寧農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8元,連續16年領跑全省。

  特色高效始終是牡丹江農業的顯著優勢,全市特色農業蓬勃發展。2021年,食用菌生產規模保持穩定,生豬出欄量108萬頭、增長15%,蔬菜、中藥材面積擴大到28.5萬畝和26.2萬畝,特色產業產值比重達到65%。開工建設北藥產業園等億元以上項目18個,新希望草根知本集團增資紅星乳業,萬鼎乳業加工廠竣工投產,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172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1%。新認證綠色有機產品18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網絡直銷、直播帶貨等電商營銷模式得到大力推廣,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6.3億元、增長32.8%。

  牡丹江把科技、綠色、質量、品牌作為著力點,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市。堅持『穩量、提質、增效』,加快發展黑木耳、猴頭菇等高附加值食用菌產品,深入挖掘放大食用菌地產價值、產品價值、產業價值和文化價值,持續提昇有機奶、高品質肉牛、黑豬、大鵝等『精特』產品供給總量,大力發展冷水魚、寒地堅果漿果和蜂產業,推動農產品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以農業特色產業資源為依托,牡丹江不斷探索農業現代化、品牌化發展的新路徑,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著力打造一批品質優、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推動牡丹江農業向綠色化、品牌化方向轉變,提昇牡丹江農產品品牌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全市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三張特色牌,以牡丹江大米、東寧黑木耳、海林猴頭菇、寧安果蔬、林口大鵝等特色產品為重點,開發設計一批體現地域特色、品質個性的品牌;還要高標准培育品牌。

  牡丹江堅持培育新品牌和提昇老品牌並重,圍繞食用菌、瓜果菜、畜產品、林產品等優勢產業,以地理標志農產品為重點,加大經營主體聯合、資源要素整合、產品優勢集合力度,加快培育精特優結合的品牌梯隊,打造一批三產高度融合、特色突出的品牌農業樣板區。

  積極拓寬渠道 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日前,在東安區興隆鎮的躍進村,一走進大棚就看到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從撒籽、育苗、移苗到定值,大伙兒乾勁十足。村民告訴記者,他們現在種的蔬菜雖未長成,但訂單卻已經簽完了。

  村民朱小麗介紹,她家的幾個大棚在春節過後就開始了第一茬蔬菜育苗,每個大棚裡的蔬菜秧苗有1萬多株,7月上旬就可以采摘了,到時自己的這些蔬菜就會裝進江浙地區的菜籃子。

  『之前我們沒有加入合作社的時候,村民都是盲目地去種地。沒有目標,收入不是很高。從加入合作社之後,我們一切的種子化肥都由合作社提供。』朱小麗說,『特別是在銷路方面,合作社幫助我們賣菜搞運輸,我們現在種的蔬菜都遠銷到全國各地,甚至到俄羅斯。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農民腰包也鼓了。』

  不單單是躍進村,牡丹江推動全市農民與企業、與市場有效對接,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品牌』經營模式,促進小農戶融入大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

  在西安區溫春鎮的大莫村,村裡成立的新農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種植戶簽訂協議,負責『五統一』消除了大家的後顧之懮。最近更是把菜賣到了冬奧會的餐桌上。

  『冬奧會主要是首鋼實業進行蔬菜的配送,我們得到信息就與首鋼實業取得聯系並達成了供貨協議。現在,我們通過首鋼實業大平臺,讓全國人民更了解我們黑土地種出來的蔬菜。』大莫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永福說。

  在寧安,通過豐富完善鄉村振興全業態發展模式,重點引導鄉鎮、村屯深入挖掘文化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菜園經濟、庭院經濟,力促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鄉村振興優勢。結合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打造庭院經濟示范村16個,形成了『菜園+電商』『菜園+民宿』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帶動示范村農戶3000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建立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牡丹江今年還將加速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全面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今年全市農業托管總面積要達到180萬畝。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