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
來自小興安嶺的歷史記憶
孔繁章
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熱播的大型生態文明題材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以伊春林業戰線全國勞動模范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英雄事跡為主要素材,藝術再現了伊春林區創業、改革、轉型發展的三部曲,帶領廣大觀眾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身臨其境般感受祖國建設和改革的火熱年代。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為支援解放戰爭的需要,黨中央做出大規模開發建設小興安嶺的重大決定。1948年11月,由湯原、勃利等5縣農民萬餘人攜7000多牛馬套子進駐伊春林區,在冰天雪地中拉開了伊春林區開發建設的序幕。七十餘載風雲變幻,三代林業人浴火涅磐。半個多世紀來,伊春林區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業發展軌跡。
戰天斗地入林海,億萬良材出伊春。新中國成立伊始,正是百廢待興、建設祖國的關鍵時期,人們乾勁衝天,出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國家建設需要大幅度提高木材生產產量,共和國第一代林業工人迎來了嚴峻的考驗。在生存、作業環境極其惡劣,技術、設備都非常落後,而生產任務一再加碼的情況下,他們用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抒寫了一部恢弘壯麗的不朽詩篇,創造了伊春林業開發建設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伴隨著一聲聲粗獷豪邁的喊山號子,數以億計的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地從伊春運往祖國各地,對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挺起了共和國建設的脊梁。

革故鼎新闢蹊徑,歲月崢嶸映初心。事非經過不知難。由於長期靠山吃山、一味索取,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伊春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成為全國資源消耗最快、貧困程度最深的重點國有林區。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初,森林資源一方面仍是維系民生的命脈,另一方面又成為了某些人謀取私利的『財源』,而這一切都是以變本加厲地毀林開地、超采盜伐為代價。面對資源之危、生存之艱、生活之困,林區人民咬緊牙關、迎難而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封山育林,伊春的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林區也開始了緩危解困、分散突圍的艱難探索。前進道路上人們灑下的無數汗水和淚水,換來了林區生產方式由資源消耗型向生態主導型的重大轉變,也映照了林區人民守護小興安嶺這片熱土的初心。

追青逐綠永接續,生態保護代相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伊春的底色,生態是小興安嶺的『根』和『魂』。伊春林區人民生於斯、長於斯,與這裡的綠水青山血脈相通、命運相連。從『砍』樹人變為『看』樹人,林區人民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上久久為功、世代相傳,為老林區永續發展留下根基,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家園。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小興安嶺廣袤的土地見證了伊春開發建設七十餘載的奮斗歷程,更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人和心,總有一個在伊春。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伊春特指要求的指引下,伊春牢記囑托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期待與你在煥發青春活力的路上相逢,共同欣賞正在徐徐展開的伊春生態美好畫卷,共同聆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