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競爭力和持續力的必然抉擇
趙金平 喬天穎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是『五個必由之路』的重要構成。在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蘊含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發展競爭力和持續力的必然抉擇。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理論邏輯
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在經濟社會發展綱領、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中,發展理念具有統攝作用,居於靈魂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發展理念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立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指導作用覆蓋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領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體現著辯證思維和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論,具有系統的整體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立足新發展階段,只要始終遵循新時代黨對社會發展做出的整體性設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就一定能夠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歷史邏輯
新發展理念是依據問題導向,為了回應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提出的。
從國際視野看,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經了多種發展理念的歷史演變。其中,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對促進經濟增長、迅速積累財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能體現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會結構的完善,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卻伴生了高增長下的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和生態破壞等突出問題。這種『有增長無發展』『無發展的增長』,證實了發展與增長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正是在總結國際社會發展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嶄新成果。
從國內視野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傳統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也面臨著客觀困境和挑戰。集中表現為經濟增長方式偏向於粗放式。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發展困境主要包括: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長期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產模式付出了較高的資源、環境代價;共享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這些挑戰,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也正是針對這些挑戰相應確立的。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現實邏輯
進入新時代新階段,我國發展環境、發展基礎、發展條件、發展要求等發生新變化,發展理念也必須與時俱進。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正發生深刻變革。從國際看,開放、包容、多元、互鑒成為世界發展的主導觀念。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時有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當前我國謀求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著力提昇發展質量和效益。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一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以開放發展理念引領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從而持續推動我國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轉變,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
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只要我們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