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8日訊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一粒小種子,關乎國力和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我省屬高緯度寒溫帶氣候區,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北部寒冷稻作區,特殊的稻作生態環境,需要具有特殊生態型的水稻品種。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做了40年水稻育種,他和他的團隊培育出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品種。尤其龍粳31,每年平均產量600萬噸,『六碗龍江大米中有一碗來自龍粳31。』
『給國家糧食安全多上幾道「防護牆」』
4月龍江,乍暖還寒。
大田春耕在即,水稻研究所的陽光溫室卻迎來了新一季的收獲,『今年我們在溫室培育的水稻單倍體育種材料又有了階段性進展!這些都是自主的核心寶貴種質資源,是別人沒有的。』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要把黑龍江省建成現代化農業大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種子必須先行。』潘國君說,『種子選對了,基本一年90%收成也就拿到手了。』
經過大量的實驗和比對,潘國君團隊又培育出新的龍粳品種——龍粳3013。
『它比龍粳31每穗多20~25粒,平均每畝增產8.9%。比龍粳31還好吃,食味值高2~3分,最高達85分。』
目前,龍粳3013品種已經過3年的全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去年通過了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和農業部進行的百畝連片機械實收測產,畝產達到750多公斤。
『今年我們准備大面積推廣,這個春天種子已經供不應求。』
隨著天氣轉暖,潘國君也更加忙碌。
研究所培育的幾萬份水稻種質材料要一一分裝、包衣、浸種、催芽,到5月中下旬開始插秧,潘國君每個環節都跟得特別認真,『看住、看准,纔能研發出更新更好的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上幾道「防護牆」!』
『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
潘國君出生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那個時候能吃上飯都不容易,別說吃飽飯、吃好飯了。』潘國君說。但他心中也一直有個疑問,『都說黑土地「攥一把都能出油」,可我們守著黑土地為啥吃不飽飯?』為此,高考時,潘國君報考了農學院,畢業後走進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那時,我省的主導水稻品種都是外國品種。『尤其是「空育131」,是大多數稻農的選擇。』潘國君介紹,『可是有一年,天冷、雨水多,種「空育131」的稻田都得了稻瘟病,很多地塊絕產了。這對一年忙到頭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這種減產、絕產並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定期『發作』。
『裝著國外「芯片」的種子怎麼能保證我們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大省,我們卻在水稻品種研發方面被「卡著脖子」,這滋味不好受啊!』如今說起這段經歷,花甲之年的潘國君仍掩飾不住激動,『我們一定要選育和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新品種!只有這樣纔能防止國外種業進駐我國水稻市場形成壟斷和威脅,纔能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水稻育種是個漫長的過程。
『一株水稻有12對染色體、三四萬個基因。育成一個產量高、抗病性強、抗倒伏、耐低溫、食味好的品種,首先要選擇具有上述優良特性的「親本」,經過授粉雜交,使「親本」實現千百次的基因重組,然後還要經過產量、特性鑒定,區域試驗等,每一個品種從開始研發到最後推廣都要經過十餘年的努力。』
2000年,潘國君組建了生物技術育種團隊。為了研發新株型材料,他們每天除了在田間地頭搞調查就是在實驗室做研究。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
『研究人員的熱情似乎比40℃的實驗玻璃大棚熱度還高!』十幾年如一日,團隊成員們練成了種水稻的『好把式』,也煉出了尋找新株型材料的『火眼金睛』:『水稻品種改良的過程漫長又曲折,看著稻田,當滿眼都是曾經失敗的影子時,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十幾年寒暑過去,龍粳31『橫空出世』:產量高、品質良,整精米率高達71.8%;抗病性強,特別抗稻瘟病能力強,大面積種植10多年沒有發生病害;抗冷性強,低溫冷害年穩產性也好;米質穩定,耐貯藏。
人們從一開始種點兒試試看,到最後徹底離不開。2013年龍粳31種植面積佔全國粳稻品種面積的15.1%,創全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此後多年,一直『領跑』。
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張海深有感觸,『前幾年幾場臺風過後,倒伏的品種很多,但我家種的龍粳31經受住了考驗,沒減產,保護了我的「錢袋子」。』
據不完全統計,20餘年間,潘國君及團隊35項科研成果獲獎;51個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育成44個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1億畝,增收稻谷105億公斤,增創社會經濟效益294億元,成果直接轉化效益1.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