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22日訊 『攥起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發芽』。一直以來,人們都這樣描述黑土地的肥沃,稱其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東北地區是世界黑土帶之一,作為我國最大商品糧基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他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為黑土立法、加強黑土監測、設立『田長制』、秸稈還田、建設高標准農田、增施有機肥農家肥……面對不斷退化的黑土地,黑龍江省正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守好大糧倉的『命脈』。
讓黑土保護機制『長牙齒』
農田不僅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黑龍江省是黑土地大省,面積佔全國黑土地面積的45.7%,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佔東北典型黑土耕地總面積的56.1%。
如何建立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依法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021年12月23日,《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獲得通過,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黑龍江以2億多畝耕地為基數,按照每10萬畝耕地設置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統籌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2480個。
為保護利用好黑土,今年黑龍江省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田長制』,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的責任分工體系,以確保黑土地數量不減,質量提昇。
面對不斷退化的黑土地,近年來,黑龍江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要求,把耕地保護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用『長牙齒』措施保護每一寸耕地。
為黑土地『加油』
秸稈還田有利於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昇地力。
在以水田為主的三江平原,秋收之時,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都會組織收割機配齊拋撒器,直接把秸稈粉碎成10厘米左右還田,再進行20厘米至22厘米的深翻作業,翻地施尿素加速秸稈腐爛速度,補充秸稈腐爛過程中消耗的氮素。
近年來,黑龍江省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這兩種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合理耕地輪作,有效『藏糧於地』。
黑龍江省綏棱縣向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7000餘畝玉米,今年輪作改種大豆。合作社負責人劉峰說,輪作有利於保護黑土地,減少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今年,黑龍江省耕地輪作試點面積達1500萬畝。
去年黑龍江省落實高標准農田建設面積1010萬畝,總投資128.1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56萬畝和27.95億元,建設任務和投資均大幅增長。到今年底,黑龍江省將建成1億畝高標准農田。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去年底,黑龍江省全省耕地質量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
黑土地『增綠』農民增收
陽春四月,黑土地乍暖還寒。黑龍江省望奎縣東郊鎮廂蘭五村村民周海開著電瓶車來到糞污收集點,將一車牛糞用鐵鍬鏟進乾糞池裡。他說,沒想到以前沒人要、讓人犯愁的『臭大糞』又『吃香了』。
望奎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股負責人那宏宇說,通過糞肥還田,推動農作物種植向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助力傳統農業提檔昇級。
綠色種植既保護了土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品質,又加快了農業轉型,增加了農民收入。
黑龍江省綏棱縣四海店鎮董氏天華農場的2萬畝土地,全部施用農家肥,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業。『農場提供農家肥,我們按照有機標准種植,他們以高價回收農產品,每畝地多收入二三百元。』在董氏天華農場種了8年地的種糧大戶李海濱說。
在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和減少農藥化肥用量的同時,一些新型經營主體轉變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瞄准有效需求。
去年,黑龍江省肇東市尚家鎮尚家村種植6000畝鮮食玉米。村黨支部書記孫煥文說,按照綠色種植,每穗鮮食玉米賣1.5元,每畝利潤在1200元到1500元之間,與普通玉米相比利潤大幅增加。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加強黑土保護,綠色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截至去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800萬畝,為中國飯碗提供了更多綠色、優質『黑龍江糧』。(參與記者 黃騰 侯鳴)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