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益發達的互聯網、不斷便捷的交通助力下,昔日山高路遠的林場成為如今的『中國雪鄉』
◇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延續60多年的木材采伐歷史在此刻終結
◇生態環境好不好,候鳥有『發言權』。珍稀候鳥的不斷回歸,正是黑龍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一部小說《林海雪原》、一出京劇《智取威虎山》、一位英雄楊子榮,以及巍巍群山與莽莽林海,曾讓一代人在腦海中勾畫出對黑龍江這片土地的大略印象。
如今,從『伐林』『貓冬』,到構築生態屏障、發展冰雪產業,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黑土地上的人們用勤勞和汗水喚醒冰封的林海雪原,接續書寫新時代的『生態答卷』。
從『冷山』變『熱土』
林海雪原風景區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境內,這裡曾是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發生地。如今,經過昇級改造的景區已成為當地新地標。在景區內的大劇院,還可觀賞《林海雪原》半實景演出。歷史與現實仿佛在這裡交織重疊,讓林海雪原的故事喚起千萬人的紅色記憶。
距離林海雪原風景區160多公裡,也有一處以雪聞名的地方——雪鄉。
『我的家鄉就在黑龍江省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這裡降雪隨物具形,千姿百態,很好看。』從第一批林業工人逐漸轉型為如今的民宿老板,樊兆義對於家鄉變化的感受同樣深刻。
雙峰林場坐落於長白山脈張廣纔嶺與老爺嶺交匯處。在這裡,冬季雪期長達約7個月。一到冬天,與世隔絕的雙峰林場,宛如嚴冬中的一座『冷山』。
『冷山』中的人們最怕大雪封山。道路一封、木材停產,只能在家『貓冬』,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發現冬天總有外地人來『雪地探險』,林場人抓住契機、轉變觀念、學習新技能,轉變身份當上了家庭客棧經營者、景區保潔員,靠著自己的雙手在冰天雪地裡挖掘金山銀山。在日益發達的互聯網、不斷便捷的交通助力下,昔日山高路遠的林場成為如今的『中國雪鄉』。
如今,雪鄉景區經營主體已超過200家,正在逐步昇級旅游基礎設施,打造智慧景區。從雪鄉放眼黑龍江,一場冰雪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這裡不斷深化。近年來,黑龍江省逐步做強冰雪旅游業,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上億人次。一座座曾經的『冷山』正變成被冰雪經濟激活的『熱土』。
從『伐林』變『護林』
『那會兒,林子黑森森的,兩人合抱的參天大樹,隨處可見。到後來,一人抱的樹都難找了。』今年68歲的劉養順回憶起曾經做伐木工人的經歷,感觸頗深。
劉養順的家,就在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黑龍江伊春。
為國家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佔全國國有林區五分之一……這是一座與『林』密不可分的城市。曾幾何時,伐木工的拉鋸聲、搬木材的口號聲、蒸汽機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響徹林海雪原。
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延續60多年的木材采伐歷史在此刻終結。
在守護綠水青山面前,朴實的林區人選擇用雙肩扛起重托。『興安愚公』馬永順、被稱為『張山瘋』的種樹英雄張英善……一個個故事背後,是伊春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加快生態價值轉換的步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冰雪消融後,森林中萬木吐翠。正值森林草原高火險期,伊春森工烏伊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阿廷河林場分公司護林員劉宏偉正在森林中巡護,仔細查看森林中是否存在火點。在人跡罕至的小興安嶺深處,劉宏偉和其他護林員們就是林海的『眼睛』。
從春天的萬樹新綠到冬天的茫茫雪原,每當這樣的場景映入眼簾,劉宏偉就覺得這些年的工作不負青春,『我想一直乾到退休,守護好這一片綠水青山』。
從守好『紅線』到延長『生命線』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今年4月,黑龍江雙鴨山,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正是候鳥遷徙的旺季。大批白枕鶴、白琵鷺等珍稀北歸候鳥或愜意漫步,或展翅翱翔,動聽的鳴叫聲此起彼伏。
近年來,遍布黑龍江的自然保護區堅持濕地『為鳥讓路』,實施退耕還濕和生態涵養,在濕地上劃出一道道生態紅線,護佑著珍稀候鳥,也守護著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好不好,候鳥有『發言權』。珍稀候鳥的不斷回歸,正是黑龍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一道國家最北生態安全屏障正在這裡構築。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累計完成營造林38.8萬公頃,全省森林面積214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7.3%。
作答綠色發展答卷,黑龍江依然在路上。《黑龍江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出,黑龍江將進一步提昇北方生態屏障功能,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安全得到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建成生態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