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25日訊 春播時節,鐵力市佳新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項春貴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江蘇、深圳、山東等地預訂大米的,今年到現在已經訂出去70噸了。』項春貴笑著說,『自從有了地理標志,鐵力大米就不愁賣了,大伙兒一商量,今年擴種了900畝水稻,總計7200畝。』
鐵力大米熱銷是我省運用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省知識產權局獲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理標志商標105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3件,專用標志使用企業累計達711戶。其中,東寧黑木耳、五常大米等都蟬聯行業細分領域第一。『地標』變『金標』,繪出了鄉村振興新圖景。
『鐵力大米』旺銷『地標』變『金標』
『價格由之前的每斤1.45元增長到現在每斤5元左右,有機的達到10元以上。』說起鐵力大米獲得地理標志前後的變化,項春貴滔滔不絕,『我們從前的銷售僅限於省內,而且大多是原糧銷售,現在自己加工,銷往省外多個地區,每年都供不應求,有的提前一年就開始預訂了,現在大家的收入和幸福感直線上昇。』
伊春市共有10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鐵力大米是其中的佼佼者,2019年至今,總銷售額實現67.66億元。
伊春市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科科長王林源介紹,市政府為擦亮地理標志『金招牌』,出臺了『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1條』,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從源頭提高區域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推進從傳統產業向品牌產業轉變。
品牌產業融合打造特色新地標
近日,東寧冰酒、牡丹江大米兩家新獲認定的地理標志品牌所有人,分別獲得牡丹江市政府獎勵20萬元。這是當地政府對有效實施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獎勵政策。
目前,牡丹江市地理標志商標、保護產品共計12件,形成了東寧黑木耳、響水大米等一批代表牡丹江特色產業的區域公共品牌,為特色精品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橕。
『圍繞富農謀發展,瞄准品牌作文章。』牡丹江市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科科長王紹民介紹,該市在鄉村振興中積極促進品牌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著力推動東寧黑木耳產業在標准建設、科技支橕、品牌提昇、金融創新上實現轉型昇級。目前,東寧黑木耳年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
2021年,在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東寧黑木耳以181.27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排行榜第19名,蟬聯全國地理標志產品食用菌類第1名。
品牌再昇級成區域經濟發展『助推器』
2021年,省知識產權局在開展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的同時,強化地理標志保護。當年9月,五常、方正獲批籌建首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12月,五常大米、海倫大豆、方正大米入選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
哈爾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處處長韓宇濤介紹,五常大米品牌在去年價值達703.27億元,連續五年蟬聯地理標志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品牌。品牌價值不斷提昇,真正成為興農富農的『金招牌』。
省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實施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工程,深入實施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著力打造區域品牌和特色地理標志產品,探索形成地理標志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的標准化、規范化工作模式,使地理標志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