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日訊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奮進。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鐵力市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全市經濟實力穩步提昇,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各項事業均取得重大進展,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鐵力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奮力譜寫『產業強縣』新篇章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五年來,鐵力市堅持以打造『4+2+N』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全力推動傳統產業提檔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綜合實力顯著提昇。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9.6億元,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綠色有機食品監控面積達到67.7萬畝,高標准農田面積達到69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持續攀昇,糧食生產實現5連豐。成功引進金新農、新希望兩大生豬養殖企業,畜牧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新引擎,先後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糧油(經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昇整縣推進試點縣、省級數字農業示范縣等榮譽。中醫藥產業壯大成鏈。獲批全省唯一以北藥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規模種植基地9處,中藥材種植面積由3.27萬畝發展到8.1萬畝;中藥材加工企業發展到13家,年加工能力達到4900噸;成功承辦2021首屆中國·鐵力平貝節活動,『鐵力平貝』等寒地龍藥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昇,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全省中藥材基地示范強縣。工業經濟換擋提速。累計引進超億元項目25個、到位資金75.5億元,實施省級重點項目和伊春市級重點項目85個、完成投資47.3億元。工業園區晉昇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規上工業企業增至17家。搶抓『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機遇,生物質熱電聯產、鐵西分散式風電等項目相繼落地,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簽訂框架協議,綠色能源產業借勢開局、前景可期,獲批全國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第三產業活力迸發。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炬嶺智科大數據項目成功落戶,物流快遞公司發展到21家,電商企業發展到48家,成功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加快『旅游+』融合發展,酒章文創園等一批文旅產業項目相繼落地,萌寵部落、北星民宿等景點成為人氣網紅『打卡地』,生態游、研學游、康養游、鄉村游等旅游新業態更加豐富,7個鄉村獲評全國、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五年來,累計接待游客逾千萬,旅游收入實現86.4億元。


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動力源。面對體制機制束縛、既得利益固化等深層次問題,鐵力市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破解發展難題。重點改革成果豐碩。圓滿完成行政區劃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國家級、省級、伊春市級改革任務。民生改革落地見效。教育、醫療、殯葬等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鐵力醫共體榮獲全國醫共體建設示范獎和領先獎。營商環境優化昇級。『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速,企業開辦時間由15天壓縮至1小時,98.3%的事項實現『網上辦』、96.8%的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強鄉擴權』改革深入推進,全市8個鄉鎮標准化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21個社區和71個行政村均設置了綜合便民服務點,醫保、社保等70個便民事項全部延伸到底。同時,開通『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互聯網+殘疾人服務』等線上政務服務系統,群眾18分鍾即可領取不動產權證,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殘疾人相關業務,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和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同心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堅持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持續做好美麗文章。生態治理成果豐碩。全面淘汰建成區內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15家,『清四亂』『亮劍護河』等專項行動取得實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7%,空氣、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國家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全省土地耕地輪作試點縣等榮譽。生態工程穩步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廠實現提質擴容,城區雨污分流實現主乾道全覆蓋。完成森林經營面積1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9%,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榮譽。生態屏障更加鞏固。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河湖長制、林長制落實落細。在全省首創市場化河道保潔服務及搭建使用『智慧水利』平臺,實現了對巡河保潔、水利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動態監控、統一管理,呼蘭河鐵力市段被評為省級示范河湖,榮獲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榮譽。

全面增進民生保障新福祉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這五年,是鐵力民生高品質提昇的五年,累計投入民生領域資金118.7億元,佔年均公共財政支出的88%。社會保障更暖心。堅持『擴大就業、推進創業、調控失業』三位一體的工作思路,抓緊抓牢就業這個『大民生』,新增城鎮就業1.1萬人,退役軍人安置就業82人,幫扶1253名困難群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達到24706元和18404元,年均分別增長5.1%和8.4%。低保、優撫、特困供養連續10年提標發放,基本養老、孤殘補貼等民生政策全面落實,集醫療保險、民政救助、商業保險為一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特殊群體保障水平持續提昇,獲評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65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適齡婦女『兩癌』免費篩查、新生兒免費篩查遺傳性耳聾和代謝病檢測等惠民舉措更暖人心。公共服務更貼心。統籌調整區域教育資源,改擴建各類學校29所,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全面普及,中高考屢創佳績,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大手筆提昇醫療保障能力。投資2.3億元,以三級醫院標准新建市醫院,高標准改擴建婦幼保健院,縣級公立醫院全部達到二甲水平,村級標准化衛生所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機構標准化覆蓋率達100%。文體事業加快發展。美術館、市民健身中心建成使用,驪馬合唱團唱響國家大劇院,鐵力一中排球隊在國內外比賽中摘金奪銀,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大格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牢固樹立區域一盤棋意識,從嚴從實落實『九早』舉措,嚴格執行『3+1』排查法和『五包一』管控機制,加強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部位管理,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17萬餘人,守住了『零病例』和『零輸入』防控成果。圓滿完成志願援鄂醫療、黑河市轉運隔離等任務,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作出了鐵力貢獻。社會治理更安心。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網格化管理取得實效,治理效能全面提昇;『七五』普法通過驗收,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圓滿收官,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走深走實,連續16年被評為省級『平安縣』。
全力打造宜居宜業新家園
堅持以匠心鍛造品質,打造宜居宜業新家園。始終牢記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以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面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五年來,累計改造棚戶區22.6萬平方米、老舊小區73個,鋪設水熱氣管線144.8公裡,維修改造城區道路21.2萬平方米,主城區5G網絡實現全覆蓋,高標准建設早市、夜市,哈伊高鐵鐵力至伊春段全線開工,鐵甲河公園、兒童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驚艷亮相,人均綠地面積達到57.7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1%,『一帶九園十四景』的綠地格局為城市注入了綠色之魂、靈氣之源。堅持以綠色扮靚鄉村,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統籌推進『美麗鄉村』『點亮鄉村』建設,加速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鄉村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五年來,累計投入『三農』領域資金45.5億元,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能源、菜園『五項革命』,持續鞏固提昇農村飲水安全、公路維修、綠化和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成效,農村常住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1%,供水保障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處理率均達到100%,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6.5%,4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全省農村廁所革命先進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兵縣等榮譽稱號。
不斷開創黨建工作新局面
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精心組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系列活動,分級分類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舉辦各類宣講活動1800餘場,黨的創新理論在鐵力大地上彰顯出強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廣大黨員乾部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立場更加鮮明。高質量完成換屆工作,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清零。落實新時代好乾部標准,突出重實乾重實績的選人用人導向,領導班子和乾部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之以恆糾治『四風』,堅決嚴肅懲治腐敗,屆內巡察實現全覆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進一步鞏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五年的耕耘、五年的拼搏、五年的努力,讓鐵力擁有了更好的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凸顯的生態優勢,更加優美的城鄉環境,積蓄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今後五年,鐵力市將緊緊圍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描繪的發展藍圖,踐行初心、勇擔使命,奮進新征程、再創新輝煌,堅決扛起『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光榮使命,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鐵力建設嶄新篇章。
(圖片均由劉衛剛 李梓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