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6日訊 從哈爾濱市出發,沿著松花江一路向東,進入巴彥縣富江鄉,有個叫窪子張的小屯。屯邊一條小河,有個好聽的名字——南五岳。南五岳南岸有一片濕地,被鐵絲網圍著。
屯裡的人們,都在忙著春耕。與他們的火熱相比,這裡就愈發的沈靜,只有那些灌木、野草在恣意生長。
『你們來得還是有點早,「撈豆秧」纔剛出幾片葉子。』巴彥縣農業環保站工作人員王喜斌介紹,因為野生大豆一般長在濕地、溝邊等低窪易澇的地方,他們又習慣叫它『撈豆秧』。
這裡就是巴彥縣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點,自2005年開始保護以來,一直在竭力維持野生原貌。
『現在這裡每平方米有兩三株「撈豆秧」,株高一般在150厘米~315厘米。』去年的野生大豆纏繞在灌木上已經乾枯,能清晰地看到炸開的豆莢。
在我省,這樣的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點有7處:從最北部塔河縣到中部望奎縣,再到東南部海林市,不同氣候環境不同生存土壤,野生大豆頑強地生長著。
而另一方面,從研究大豆育種的科學家到各地維護保護區的農技工作者,也一直在與時間賽跑,搶救性地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
保護:因地制宜綜合施策
野生大豆一直以來『習慣』在魚塘、樹叢、草甸、蘆葦之間的荒地上『居住』,喜歡地勢低平且原始植被繁茂的小環境。這些地方雖遠離城市,但毗鄰鄉村,為將人為乾擾降至最低,保護點都依據實際制定了相應管護措施,用圍欄和制度為寒地野生大豆打造『安全屋』。
慶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環保站站長黃英在跟記者連線時,正在該縣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點內忙碌。視頻中記者看到一片盎然的新綠,她告訴記者:『這些其實都是荒草,因為今年氣溫低,野生大豆剛露出葉片,20多號纔會生長明顯,但隨著溫度昇高,它會長得飛快,一般7月份開花,8月份結莢。』
聊天過程中,記者注意到保護點內植被以小灌木、野草、蒿類為主,在這處『植物天堂』中,人跡罕至。黃英介紹:『保護點所在鄉將野生大豆保護納入了鄉規民約,外來人員參觀必須經上級相關領導批准,並詳細登記簽字後,方可進入。該縣每年都會在野生大豆生長旺盛期和成熟期進行監測,了解它們的密度、伴生植物的種類、數量、高度等。』
巴彥縣在《加強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點建設的規定》中明確,野生大豆保護點范圍和植被要維持現狀不得變更,對進入保護點車輛、人員進行限制,同時嚴格禁止農民進入保護點開荒、取土、放牧、割草等破壞行為,絕對不允許破壞保護點設立的圍欄、瞭望塔等保護設施。同時,他們還在保護點設立專門看護房,有專人進行全天看護。
海林市則嚴格資金管理,對保護點資金實行統一計劃、統一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堅決杜絕挪用現象發生。
此外,各保護點所在市縣還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由市縣相關主要領導任組長,為保護點提供了保障機制。
現狀:不再『漸危』仍需監護
自2004年保護點建設伊始,18年來我省對其持續性關注和投入,使寒地野生大豆資源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和延續。
延壽縣保護點內每平方米有3~4株野生大豆,株高在90厘米~285厘米,單株莢數5~30個,百粒重0.5~0.8克;慶安縣野生大豆密度比保護前每公頃增加了3000株、目標物種豐富度增加了0.21%……保護點內野生大豆所佔據的面積不斷擴大,種群密度提高,種群規模增大。
據定點調查,多數保護點內每平方米有5~6株野生大豆,株高在90厘米~285厘米,單株莢數50~300個,百粒重0.5~13.0克。野生大豆的伴生種柳條、蒿草也受到保護,杜絕了人為破壞,保護點內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昇。
巴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護點的設置以及持續不斷的宣傳和培訓,提高了農民保護野生植物的意識。保護點建立以來,無一起破壞資源案件。』
保護點內的農民們不再將『撈豆秧』視為雜草,不但改掉了過去開荒種田、取土建房、放牧踐踏、割草喂畜等破壞行為,還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到保護活動中。
除了這些地方力量,一些科研院所也一直在行動。省農業科學院於1982年率先建設了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目前離體保存4000餘份寒地野生大豆種質資源,有效避免了種質資源的滅絕。
未來:開發利用任重道遠
省農業科學院王連錚、姚振純、來永纔等諸多專家,自1979年以來就在『接力式』持續開展寒地野生大豆資源的考察、收集、評價和利用研究,先後收集了1350餘份寒地野生大豆資源錄入國家種質資源庫,佔國家入庫資源的1/4。奠定了我國寒地野生大豆資源的遺傳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基礎,培養了一批一直默默堅守的資源保護研究隊伍。
『我省不同地域的寒地野生大豆表現出來的性狀是不同的,北部地區抗寒性能比較突出,南部地區抗逆性比較突出。』來永纔介紹,『對於育種人來說,種質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需要通過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挖掘出可利用的優異基因。』
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李衡,從事多年保護點維護工作,他表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對於我省其他珍稀瀕危物種的種質資源保護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在保護中不僅要結合物種習性創造其適宜的生境,還要結合科研院所,全方位的開發利用種質資源,並從宣傳教育的角度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這對於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來永纔建議,除建立原生境保護點外,我省還需建立異地保存與原生境保護相結合的種質資源安全保護技術體系、系統開展寒地野生大豆資源精准評價與利用研究,對於破解大豆育種的種源技術『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