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田間來了一群『科特派』
2022-05-18 07:4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孟薇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孫世臣等4位博士科技特派員為樺川縣創業鄉中山村引進高產龍稻田間指導。

       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春爭日,夏爭時』。還沒進入農忙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特派員們就開始在『雲上』忙碌起來:一邊講解新品種、傳授新技術,一邊為農民答疑解惑。

  而這只是『科特派』為農服務的一個縮影。

  自2014年以來,該院累計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2553人次,他們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將新政策、新技術帶到農民中間。

  科技幫農出對策

  孫世臣是耕作栽培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也是專攻水稻育種的省級科技特派員,在其被派駐海倫市長發鎮開展一對一科技幫扶期間,充分了解鎮裡對水稻科技的需求後,為這裡提供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並根據鎮裡水稻生產實際情況制定水稻科技幫扶具體方案。

  此外,他還借助短視頻平臺,通過錄制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向農民講解水稻生產知識,傳授新技術。

  孫世臣說:『幫扶期間,我們為長發鎮建立了水稻新品種篩選、展示、示范區15畝,引進水稻新品種10個,展示示范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5項。篩選出了適合這個地區種植的新品種龍稻1604、龍稻124等。』

  與此同時,他們還選擇近年來該積溫區長勢、收成表現較好的水稻品種進行展示,讓農民現場參觀,幫他們選擇合適品種。

  長發鎮政府副鎮長李源說:『選種一直是我們農民的難題,「科技特派員」幫我們建設「水稻品種示范園區」後,讓這道難題迎刃而解。農民在田間遇到種植難題,隨時可以請教他們,少走不少彎路。』

  保護黑土獻良策

  青岡縣是典型的黑土區,過去土地耕層變薄、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隨著『國家第二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項目落地,以及省級科技特派員、黑龍江省農科院黑土保護研究院研究員周保庫的到來,情況發生了轉變。

  青岡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金一鳴說:『通過周老師的指導,現在我們這裡土壤有機質提高3%、黑土耕層厚度增加2厘米,應用面積20萬畝。』

  采訪中,周保庫說:『針對不同地區黑土地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四項保護模式。』

  首先,對黑土層較厚、耕作層薄的地區,采用秸稈碎混翻埋還田模式。利用220馬力的拖拉機牽引五鏵翻轉犁進行深翻。用17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牽引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對玉米秸稈進行粉碎,粉碎長度小於10厘米,然後加入氮肥,結合深翻將粉碎的玉米秸稈翻壓至耕層25~35厘米之間,活化心土層,改良原有的土體特性,起到土壤擴庫增容的效果。

  其次,在黑土層較薄地區,采用秸稈碎混深松還田模式。利用22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牽引深松還田機,打破犁底層,整平耙細起壟達到待播狀態,秸稈還田量達到40%,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作用。

  三是在半乾旱地區,采用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模式。秸稈全部覆蓋在田面,次年春用免耕播種機原壟播種,可以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最後,結合秋整地,采用有機肥施用綜合配套模式。利用有機肥拋撒機將有機肥均勻拋撒到田間,把有機肥翻到耕層中,既提高土壤有機質,又增加作物產量。

  與此同時,他們還在青岡縣建立黑土地保護監測評價體系,以便長期進行觀測。

  數字賦能為善策

  綏濱縣望江村的農民在省級科技特派員張有智的幫扶下,嘗到了數字農業的甜頭。

  2018年,省農科院遙感與信息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張有智幫村裡建起了『農業示范園區』,並在園區內安裝了自主研發的『農業物聯網系統』。

  這套系統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通信和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農學、植物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結合,充分實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並定期獲取信息;並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形成農業種植方案。

  張有智說,利用數字技術指導農業生產,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和質量。

  依農時不同,張有智和團隊還會到望江村進行現場指導答疑,並無償贈送村民們科技書籍、化肥等。

  近期,他們還將奔赴鶴崗市東山區東方紅鄉為其溫室大棚安裝該系統,讓更多農民了解、熟知數字農業。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