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從哈爾濱一路向北,小興安嶺西麓,松嫩平原北緣,有一個美麗的小城——克山。
這裡的氣候冷涼,土壤多是黑鈣土。深厚的黑土層、疏松的結構以及良好的排水透氣性,特別適合馬鈴薯生長。早在100多年前,這裡就開始孕育國人的第四大主糧,如今,這裡更是著名的『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
克山擁有亞洲最大的馬鈴薯基因庫——國家馬鈴薯種質試管苗庫(克山)。目前庫裡累計收集保存包括野生種、地方品種、育成品種及品系等13個種(含亞種)的種質資源共3300餘份,對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保存與利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除了這個種質庫,克山還擁有全國一流的馬鈴薯高端研發專業隊伍,研發培育的『克』字號系列品種在全國應用面積達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克山還申請注冊了6個馬鈴薯著名商標——全面、立濤、仁發、華彩……『克山馬鈴薯』已成功申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中國第一株馬鈴薯脫毒試管苗在這裡誕生
在馬鈴薯種質試管苗庫內,3300餘份馬鈴薯種質資源被細心地安置在一個個試管內,透過玻璃壁露出點點新綠,生氣十足。
『傳統農事中采用馬鈴薯塊莖進行種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常年的田間種植會使馬鈴薯因積累病毒而退化,影響其產量與品質。』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馬鈴薯資源研究所所長宋繼玲介紹,脫毒處理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經過脫毒處理後培養出的脫毒試管苗植株長勢旺盛,結出的馬鈴薯產量高、薯形好、抗病性強。
監測馬鈴薯試管苗庫溫濕度及光照、觀察試管苗植株、淘汰長勢不好的資源、記錄因引種導致減少的資源、及時擴繁補充庫中試管苗……這是馬鈴薯『資源人』們每天都要重復的工作內容。
『中國第一株馬鈴薯脫毒試管苗就在這裡誕生。』宋繼玲說:『如今,我們每年都會向國內20餘家繁育單位提供200餘份次的馬鈴薯種質資源,為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推動了我國馬鈴薯產業體系的發展。』
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安全由他們守護
淺白淡紫品性柔,笑綻田野自風流。
每近秋時,游客們都會在這片馬鈴薯花海中流連駐足,農戶們會對這即將到來的豐收滿懷期待,而很少人能想到,這背後,是一群『資源人』年復一年地奉獻著光和熱。
『資源人』的方向任務是什麼?《國家馬鈴薯種質試管苗庫(克山)庫志》中這樣寫道:『對國內外馬鈴薯種質資源有計劃的進行收集、整理、鑒定、保存、更新復壯、交流和利用等;保證所保存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安全和各項任務的完成;為國內馬鈴薯育種、生產和其他研究的需要提供服務。』
這樣一項公益性、服務性事業,是由一個6人團隊主導完成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邊追農時、操農事,一邊錄數據、搞科研。他們用汗水和恆心培育出一株株喜人的試管苗,這試管苗結出的果實,香在旁人口中,也甜在自己心裡。
首創馬鈴薯病毒檢測試紙條技術
經過幾代工作者的努力奮斗,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下,我國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工作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馬鈴薯資源研究所通過幾十年的連續觀測與研究,已積累了包括主要農藝、抗性、品質等性狀的大量觀測數據,出版了《全國馬鈴薯品種資源編目》等專著與標准,建立了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數據庫……
『有很多企業因為馬鈴薯病毒檢測技術繁瑣,價格昂貴,對馬鈴薯病毒檢測不到位,影響了馬鈴薯質量。』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馬鈴薯植物保護所所長劉衛平介紹,他們研究的6種馬鈴薯主要病毒同步快速檢測試紙條,在國內外均屬首創產品。隨著試紙條廣泛應用於馬鈴薯科研生產,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每個馬鈴薯種植者都能在田間隨時監控馬鈴薯病毒發生情況,為馬鈴薯病毒的防控提供依據,為提高馬鈴薯種薯的質量和產量提供了保障,大幅降低檢測成本,使馬鈴薯病毒檢測技術從實驗室走進企業的田間地頭,『飛入尋常百姓家』,帶動馬鈴薯產業提檔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