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沿著總書記考察黑龍江的足跡?伊瑪堪唱紅赫哲新生活 回訪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
2022-05-26 07:1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昇炎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八岔村。同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牢記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祖國大家庭裡,56個民族是親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勤勞奮斗,中華民族一定會更加興旺發達,各族人民生活一定會更加富足美好。

  場景回放

  2016年5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聽取村裡建設和工作匯報,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並到赫哲族村民尤桂蘭家中看望。

  習近平總書記贊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近年來,同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八岔村和給赫哲族群眾回信的殷切囑托,先行先試、持續發力,讓赫哲族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總書記和鄉親們親切交談,大家甭提有多激動了。』王海珠在人群中與總書記握了手,『總書記的手非常溫暖,心裡感覺暖暖的。』每次提到,王海珠還是難掩激動之情,也更有乾勁了。

  『現在我要剪一個羽毛,是魚皮制作的……』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海珠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珠正忙著通過直播平臺,向網友推介她制作的手工藝品。『咱們的手工藝品是原汁原味的赫哲族文化產品,幫我們多宣傳宣傳呀。』王海珠說。

  目前,合作社『線上+線下』銷售赫哲族手工藝品,既增加了收入,又推廣了赫哲文化,以文化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合作社積極開展魚皮制作手工藝培訓,將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作為重點,累計帶動300戶農戶和脫貧戶參與學習和生產。平均年營業額20萬元以上。

  近年來,同江市大力實施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抓好赫哲文化傳承人培訓工作,讓『說赫哲語、唱赫哲歌、跳赫哲舞、做魚皮工藝』成為生活習慣。同時,深入挖掘赫哲族飲食、衣著、居住、祭祀、婚慶、漁獵、節慶、非遺等民俗文化,特別是對赫哲族的漁獵、傳統音樂、民族舞蹈、傳統體育、民間文學進行進一步整理,創作了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藝和體育項目,形成了赫哲民俗文化參與體驗產業,讓民俗文化更加立體化、更具生命力。

  八岔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赫哲族群眾在發展民族旅游事業上闖新路。一些村民利用自家赫哲『標配』別墅,建起家庭旅館,向游客展現富有民族氣息的魚皮畫、家庭裝飾和牆體壁畫,讓游客深度體驗赫哲文化,在共同學做魚皮畫、學唱『伊瑪堪』表演、在網灘捕魚,映著晚霞野炊烤篝火的同時,體驗『住在赫家』的幸福生活。

  八岔鄉現有別墅式家庭旅館33戶,日接待游客400多人。還有5戶人家開辦了赫哲漁家樂餐飲飯店,日接待游客300多人。圍繞漁獵體驗、生態觀光、民俗參觀、休閑養老、特色冰雪等,精心設計『赫鄉民俗體驗游』『濕地游江灘地漁獵體驗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完善赫哲部落魚鍋宴、赫哲十大碗餐廳和赫哲家庭旅館,叫響『中國八岔赫哲族』『中國赫哲第一村』等旅游品牌。通過招商北京鑫福海工貿集團投資1100萬元,建設的『莫日根』『伊爾嘎』兩艘觀光旅游船項目已落地,推出『三江口——街津口』松黑兩江界江游精品旅游路線,將赫哲人民千百年來的『大船夢』變成現實。2016年以來,兩個民族鄉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20餘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億多元。

  八岔和街津口赫哲族鄉在打通『旅游+文化』新增長點的路上找到了自己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民俗文化產業為引領,農、林、牧、副、漁多業並舉,全面發展的新路子。近年來,依托寒地黑土優勢,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在八岔和街津口兩個赫哲族鄉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7個,促進土地規模流轉,大力發展大球蓋菇、玫瑰、葡萄、鮮食玉米、中草藥等特色種植業,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八岔鄉依托『四泡一河』資源優勢,成立3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規模養殖鯉魚、螃蟹等,年產達40餘萬斤,產值100餘萬元,實現了由漁獵到養殖生產經營的根本轉變。街津口鄉積極推進大馬哈魚放流增殖、修恩湖水產養殖、林下畜禽養殖項目,年純利潤30餘萬元;建成鱘鰉魚養殖區,實現銷售額50餘萬元,通過養捕結合、以養為主,實現各類資源可持續發展。建立了八岔村鮮食玉米加工廠等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項目、拓寬增收門路。

  今天的八岔和街津口赫哲族鄉,基礎設施完善,鄉風文明。春有開江魚宴的鮮香,夏有船游界江的風涼,秋有豆谷田園的風光,冬有神秘赫哲的雪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名鄉。八岔鄉八岔村被評為『全國美麗宜居村莊』,街津口鄉漁業村被評為『國家級最美漁村』和『中國漁文化第一村』。赫哲群眾生活質量提高了,致富的步伐加快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