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8日訊 4月3日下午,天氣微涼,冷風撩動著他的衣角。站在興十四村村西頭的麥地裡,付華廷精神抖擻。『我一到地裡就興奮,我這一輩子,就離不開土地!』
他與共和國同齡,與興十四村一起長大,當了52年村書記,憑著『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把一個窮村子,打造成為了『龍江第一村』。
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波瀾壯闊,興十四村正在騰飛發展,75歲的付華廷老驥伏櫪,『國家的富民政策這麼好,中央對「三農」工作這麼重視,正是發展大好的機遇。就得多乾活兒,多抓事兒,乾實事兒。』
又到興十四村,又見付華廷
走在興十四村寬闊的馬路上,一輛老款桑塔納轎車停在路口紅綠燈處。
『老書記的車!』眼尖的村黨委副書記劉穎說。
隔著玻璃,影影綽綽,只見『老書記』手握方向盤,端坐在駕駛位上,精神十足。
『副駕駛位上坐著的是殷總。』劉穎說,殷總是航天育種專家,是老書記的座上賓。『航天育種小麥要在興十四村試播,老書記非常重視,這次選用航天育種的小麥,畝產可達650斤以上!』
憑借過人的組織能力和團結群眾、樂於助人的好品質,1970年,21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副書記,兩年後任村支部書記。付華廷剛任村支部副書記時,村裡種地還全靠人力和牛馬,全村耕地不過4000多畝。
要是有臺『鐵牛』該多好啊!50多年前,有一臺拖拉機是全村人的夢想。當時,買拖拉機需要指標,別說沒錢,有錢也買不到。
『如何纔能整一臺拖拉機呢?』付華廷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招兒。他組織村民四處買拖拉機配件,零件湊整件,一個月時間,硬是自己動手裝配了一臺拖拉機。
『有了鐵牛開荒,村民們士氣高漲,當年就開荒4000畝,第二年開荒1萬畝,三年開了3萬畝地。糧食年產量由10萬斤一舉提昇到500萬斤。』
興十四村一下出了名,付華廷也嶄露頭角。
為老百姓的事可以給人磕頭
二十世紀80年代,付華廷便開始謀劃村辦企業,乾啥呢?
老付想,村裡養了不少奶牛,如果辦個乳品廠把鮮牛奶變成奶粉肯定賺錢。
當時乳品設備也是按計劃下撥,老付托關系找門路費盡周折,終於在上海買到了設備。
1983年8月12日,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興十四村乳品廠開工,日處理鮮奶10噸,當年盈利65萬元。
掙錢了,村裡又陸續開辦了甜蜜素廠、檸檬酸廠等一批村辦企業。企業經營得紅紅火火,名揚全省。
『用玉米菌種做檸檬酸咱在全國是頭一份!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去上海請一位姓朱的老專家來指導建廠。人家不願來,我軟磨硬泡跟到他家裡,進門就跪下不起來,使勁磕頭。我說你幫幫我,我們全村人忘不了你!』老付說,由於磕頭用力過猛,額頭鼓起個大包,專家的老伴看不下去,把他拉起來給他揉額頭,連連說:『這孩子咋這麼實誠呢!老朱你趕緊去吧!』
經過幾十年發展,這個檸檬酸廠已成為生物科技公司,主打?制劑,脫胎換骨走上生物技術的新賽道。
『興十四村的今天得益於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積累和壯大!』談起村集體經濟,付華廷不禁想起了往事。
二十世紀80年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行,核心是分田到戶。
『我堅持不分,土地繼續由村集體經營。我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是宜分則分,宜統則統,統分結合,不是搞一刀切。』老付說。
經過據理力爭,最終,上級部門理解默許了付華廷的做法。
『說了算,定了乾,困難再大也不變!』老付堅定地說。
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最大的心願
38歲的興十四村黨委副書記劉穎是外村嫁過來的。來到村裡,她從村史講解員做起,一步步成長為村黨委副書記。劉穎丈夫是村裡的護林員,兩人工資加分紅每年收入十幾萬元,有車有房,生活安逸。
葛緒艷的家位於村四期別墅,家裡布置得溫馨愜意。51歲的她在村煎餅廠攤煎餅,丈夫在村裡開車,兩人年收入十幾萬元。『關鍵是村裡福利還好。』葛緒艷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足,『孩子大了,工作了,生活無負擔,除了買衣服,也沒有啥花錢的地方。糧油免費,物業免費,將近200平方米的二層別墅取暖費只交兩千多塊錢。』
71歲的殷長太子孫三代一大家住在村三期別墅。兒子兒媳在村電商基地上班,兒子搞管理,兒媳做直播。殷長太和老伴也不閑著,承包了村裡15棟溫室和冷棚,種植草莓、香瓜、西瓜,由於品質好,『坐家裡都不夠賣』。
『看著村民掙錢,日子過好了,我心裡就高興!』在付華廷心目中,能掙錢會過日子就是『好家伙』。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有錢花,纔是硬道理,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願!』
一張選票滲透群眾的信任和期待
樂善好施,愛憎分明,辦事公道,一碗水端平。這是村民對付華廷的一致評價。
每到村委會和村黨委換屆選舉時,興十四村在嚴格履行選舉流程的前提下也小有差別,換屆選舉永遠沒有提名和候選人。
一張白紙就是選票,每次換屆,群眾和黨員都會在這張白紙上重重寫下『付華廷』的名字。
平日裡的付華廷什麼樣?
『我們早上七點半上班,他每天七點前必到辦公室,上班打卡,跟普通員工沒區別。』劉穎說。
『白天他很少在辦公室待著,不用司機,也不需要人陪同,他的座駕是一臺三十多年的老桑塔納,自己開著去工廠、大棚、莊稼地到處轉。』辦公室副主任馬洪軍說。
『他享受正縣級待遇,只開退休工資,不拿村裡一分錢,與普通村民一樣享受村民該有的福利,毫無特殊。』村財務人員告訴記者。
付華廷老兩口住在興十四村居民樓小區,有百十平方米,屋裡陳設簡單。最奢華的裝飾是滿牆的彩色照片,都是他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榮獲全國勞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表彰被領導人接見時留下的珍貴瞬間。
老伴說,『年輕時,他心思都在工作上,根本不顧家。現在有病在身,也不知道休息,成天開個車四處跑,不讓人省心。』老伴心疼又無可奈何。
腳踩在地裡心裡就踏實
4月3日是興十四村航天育種小麥開播的第一天。下午兩點半,老付開著他的座駕來到地頭。他要親眼看看地塊平整得咋樣、農家肥施用多少、種子包衣效果如何以及播種籽粒是否均勻。
『播吧!』老付言語中充滿篤定。
三臺播種機精准定位,精量播種,不一會就跑遠了。站在地裡,付華廷衣角被風掀起,播種機揚起的灰塵讓他有些睜不開眼。
老付俯下身子,他是想蹲下,結果沒蹲住,差點兒跪在地上。
他用手指撥開土層,『播深三指厚,土行,肥也行!』
他又問村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守海,一畝地播多少籽?
『67斤。』王守海說,按照這個速度,眼前這300畝一下午就能播完,再有兩天1500畝全部播完。
『這個航天種子一畝地打650斤不成問題。今年種1500畝,明年種5000畝!』老付高興了,話也多了。他說,『種了一輩子地,我這腳只要踩到地裡,心裡就踏實。』
離開興十四村之前,記者一行懷著崇敬的心情再次走進興十四村村史展覽館。
春華秋實,五十多個春秋,付華廷和村民們把辛勤的汗水灑在了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上,同樣,這片土地也把無私的愛反哺於這片土地上朴實可愛的人們。
早年在田間勞作的照片,雖然留存不多,但每一幅都值得銘記和致敬。照片上,那個曾經風華正茂的付華廷,站在村民中間,戴著草帽,滿面春風,給人一種青春的力量和不服輸的激情!
半個世紀,付華廷帶領興十四村創造了奇跡,打造了鄉村振興的好樣板。回首往事,展望未來,付華廷感慨:『過去興十四村發展靠的是艱苦奮斗,未來興十四村的發展要靠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