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雙城區希勤滿族鄉下轄8個行政村、18個自然屯,人口20331人,其中滿族人口佔68%。近年來,通過實施『產業強鄉,生態立鄉,文化興鄉』戰略,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昇,湧現出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2個、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個。
德文化。深入挖掘、研究、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創新農村德育教育特色,全面營造文化德育的人文環境。
結合文明村、文明戶創建,制定《十佳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評選方案》《優美庭院評選方案》《香化競賽方案》《德育課進廣場活動方案》,通過村民推薦,鄉村班子和村民代表實地考評,評選全鄉『十大孝星』『十大鄉賢』『十佳身邊好人』『十佳優美庭院』『環境最美村』『香花模范戶』『香花聯動示范戶』『香花一條街』『特色文化街』,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每年舉辦『德文化節』,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千方百計豐富和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願景激勵、座談討論、文體活動、典型引路、道德講堂、參觀評比、文明共建、普法宣傳等舉措,強化教育引導,提昇村民素質。截至目前,已舉辦六屆『德文化節』。每屆德文化節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通過組織開展秧歌、廣場舞比賽、籃球賽、拔河比賽,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影響面越來越廣。




合作化文化。打造合作化文化,根本目的在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有希勤人都熱切盼望希勤村能像大寨、小崗村那樣,在全國擁有知名度。全力打造『農業合作化第一村』,重點確定打造了『合作化紅色標識、合作化紀念館、合作化廣場、合作化雕塑、合作化文化牆、合作化紀念活動、合作化著作、全區樣板合作社』等八個文化支橕點,並將毛主席為希勤村題詞日『7月31日』,作為希勤鄉『合作化』紀念日,自2009年至今,希勤村每年都舉辦紅歌會,群眾用自編自演節目慶祝,形成了全區聞名的文化活動日。


友誼渠文化。『友誼渠』是上世紀70年代,雙城人民引拉林河水修建的引渠,全長330多公裡,承載著雙城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艱辛歷程。希勤鄉深入挖掘友誼渠的精神價值、影響和貢獻,從2012年開始,在緊鄰友誼渠和引拉管理站的希新村打造友誼渠文化,重點確立了『友誼渠歷史、友誼渠廣場、友誼渠「龍形」文化牆、友誼渠詩篇』等文化支橕點,旨在歌頌勤勞智慧的雙城人民不畏艱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所創造的歷史功績。圍繞『走引拉、溫誓詞、講合作、話傳奇、同勞動、吃派飯、謀發展、促振興』二十四字主題思想,確定開展『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當先鋒』黨日活動,進一步弘揚友誼渠文化。
狠抓文化設施建設
在做好文化創意和文化品牌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全鄉8個村都建了文化廣場,總面積3.4萬平方米,每個廣場都有獨特的立意和文化內涵。希勤村的合作化廣場、愛德村的德文化廣場、希新村的友誼渠廣場、愛富村的賢廣場等,廣場特色突出、主題鮮明,使鄉村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大幅提昇。


推進生態文化建設
結合希勤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提出特色鄉村『18字』建設法:興產業、重規劃、強基礎、做文化、抓引導、建機制。全鄉8個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彰顯個性,由鄉村統一組織香化,春季利用家庭庭院,全鄉統一育苗,各村按香化地域確定株數,全鄉統一確定栽花日,以村為單位,按數領取花苗,村乾部、黨員、積極分子以及村婦聯主席發動廣大婦女,義務栽花,使全鄉香化一步到位。綠化也采取此種模式,達到降低成本、擴大參與面和綠色面積,提高綠化率。目前,全鄉8個村總體上形成了『各盡其秀、各美其美』生態文化建設格局。愛賢村利用引拉林河穿村而過的地理優勢,從抓生態入手,立足打造『生態第一村』,全村綠化面積達70%,每一條街巷都有花有樹,成為全區生態宜居的鄉村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