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第32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初評參評作品《黑龍江農業新聞》
2022-06-01 12:4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標題

  2021年12月29日

  《黑龍江農業新聞》

  參評項目

  電視新聞節目編排

  體裁

  

  語種

  

  作者

  (主創人員)

  楊國棟

  編輯

  張雷陳秋萍

  原創單位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刊播單位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刊播頻率頻道

  公共·農業頻道

  刊播日期

  12月29日20時15分

  新媒體作品

  填報網址

  

  采作

  編品

  過簡

  程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2021年12月29日,黑龍江省委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1573.5億斤,實現『十八連豐』,增產65.4億斤,新增產量佔全國增量24.5%,創歷史新高。《黑龍江農業新聞》抓住這一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特別編排,全景式、立體化生動展現黑龍江來之不易的豐收,通過現場報道、虛擬動畫、特寫、評論等手段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從中華糧倉、龍江第一到中國飯碗、龍江添糧;從超強農民、以一當百到保護黑土、培育『農業芯片』……編排節奏明快、絲絲相扣、畫面震撼,全面展示了黑龍江克服困難奪豐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奮斗歷程,將有關我國第一農業大省獲得特大豐收的重磅消息及時傳播、深度解讀。不僅充分展現了黑龍江的責任與擔當,也揭示了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的時代答案。

  社

  會

  效

  果

  《全省新聞聯播》、極光新聞客戶端等相繼轉發,取得強烈反響。不僅激勵了黑龍江廣大農業乾部、農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繼續為中國飯碗增添優質糧食,更傳遞了中國人有能力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信心。

  ︵

  初推

  評薦

  評理

  語由

  ︶

  黑龍江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黑龍江的豐收舉國關注。2021年12月29日,《黑龍江農業新聞》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特別編排。編排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兼具傳播性、引導性和可視性。讓『龍江糧豐天下安』的觀念深入人心,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提振士氣,鼓舞斗志,起到了良好宣傳效果。

  

  

  【序號1】片頭+開始語+提要

  【導語】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看《黑龍江農業新聞》,我是魏鎧,今天節目的主要內容有:

  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一;

  黑龍江省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中國雪鄉景區今天起恢復對外開放。

  《黑龍江農業新聞》馬上播出!

  【序號2】中華糧倉龍江第一

  【導語】今天黑龍江省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奪得『十八連豐』,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一。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極光新聞客戶端進行了同步直播。

  【正文】

  【現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常務副廳長孫化庫:糧食總產1573.5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產的11.5%;比上年增加65.4億斤,佔全國糧食增量的24.5%,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現場】記者郭虹汝:這裡是地處東極撫遠的玖成合作聯社。今年,聯社獲得了大豐收,34300畝優質良田,種出了5年來最好的產量。一會兒,這裡將進行聯社的年度分紅大會。我身旁的這位就是聯社的理事長袁勝海。袁大哥,咱們豐收的秘訣是什麼?

  【同期】撫遠市玖成合作聯社理事長袁勝海:我們玖成人不忘總書記囑托,今年規模化經營土地面積擴大了近7倍。以前水稻經營一家獨大,現在變成水稻、玉米、大豆『群英薈萃』。每畝地收益大約在700元,這是歷史上比較少見的。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黑龍江今年狠抓糧食生產,又獲得豐收,是我們克服各種不利的因素,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我們穩定大局,應對國際變局,以及我們今年『十四五』良好開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序號3】中國飯碗龍江添糧

  【導語】黑龍江省玉米、水稻、大豆的面積、產量都居全國第一位。現在正是糧食外運的旺季,通過大型糧食收儲企業、鐵路專列、電商等多種方式,黑龍江省持續為『中國飯碗』增添『龍江糧』。

  【正文】

  【出鏡】記者張雷:我現在是在富錦象嶼公司的收糧現場。這裡也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國儲糧庫之一。各位現在可以看到幾十輛卡車送來的糧食,正在通過傳送帶輸送到烘乾塔當中,在這六組烘乾塔旁邊是十個巨大的糧堆。有多大?來,各位看,在這邊有一個最近的。我們目測了一下,它的長度是100米,寬度大概有90米,高度大約有三層樓那麼高,總量是達到了2萬多噸!其實這些糧還不足整個糧庫儲量的百分之五!這個糧庫總佔地面積達到了318萬平方米,總倉容是500萬噸,如果按照每人每一天消耗一斤糧食來計算,滿倉的時候這裡的糧可以滿足全國人民吃上七天。

  【同期】富錦象嶼金谷農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勇:公司以富錦為原點,收購半徑輻射150公裡范圍。配備了年運量300萬噸的物流服務設施和5條鐵路專用線,隨時隨地調出充足的糧食,保證全國人民用糧需求。

  【現場】記者魏璇桐:這裡是雞西車務段密山站,也是黑龍江糧食外運最為繁忙的火車站之一。現在貨車正在編組。一會兒這些優質大米和玉米,將乘糧食專列,發往四川、雲南、甘肅等地方。我數了一下,這次發出的是70個集裝箱,糧食總重量也達到2180噸。其中發貨方之一的益海嘉裡密山糧油工業有限公司,11月初以來,發往省外的大米已經超過了400車。

  【同期】益海嘉裡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曉東:我們密山工廠每年發到省外銷區的大米為十多萬噸。黑龍江的粳稻產量高,另外品質也是相當棒!很多經銷商和消費者都認為黑龍江大米口感好,吃了還想吃。

  【現場】記者劉馨蔚:這裡是和糧農業的電商中心,整個倉庫有一百多個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從網紅直播到現場打包,再到雲倉發貨每個環節都有條不紊。從這個24小時的數據上來看,這一個直播間就賣出了兩萬多單的大米雜糧等產品。銷售額達到了110萬,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還多。

  【同期】黑龍江省和糧農業有限公司自播新媒體部運營總監陳海委:背靠大樹好乘涼。咱們黑龍江有優質的大米和雜糧,再加上和糧有專業的電商銷售團隊。越來越多天南海北的消費者成為咱們龍江好糧的忠實粉絲。像和糧的『七日粥』等產品都做到了全網的銷售第一,大米也都是名列前茅。

  【同期】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2020年,全球飢餓人口達到8.1億,比上一年增加1.6億。近幾年,世界飢餓人口有可能還會增加。在這樣背景下,黑龍江獲得特大豐收,這相當於幾個小國家的糧食總產量。這樣的豐收,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平抑國際糧價,同時它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和正常運行。

  【序號4】超強農民以一當百

  【正文】

  【虛擬】主持人魏鎧:地,由誰來種?黑龍江用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新型經營主體數量、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這三個全國第一,回答了這句時代之問。今年,黑龍江的『超強農民』,用歷史上最高的勞動生產率,種出了歷史上最多的糧食。位於產糧大縣巴彥縣的劉輝巨農種植合作社,為十裡八村的鄉親們提供農業托管服務,不到100個社員種了近11萬畝地,單產還比去年增加了300多斤。

  【同期】巴彥縣劉輝巨農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輝:以前兩口人在家經營30畝地,(現在)我們(托管)服務專員都得達到1200畝地以上。

  【虛擬】主持人魏鎧:地,交給了會種的人。今年,黑龍江省全程托管服務面積超過2000萬畝。農民當上了『甩手掌櫃』,年末一算賬,不僅獲得了好收成,腰包也更鼓了。

  【現場】巴彥縣天增鎮立平村農民宿世清:那你看不用伸手了,也不用乾,背著手都能掙錢。另外,你還可以搞別的事業。別的事業又掙一筆錢。這是兩筆收入。

  【虛擬】主持人魏鎧:比起劉輝巨農合作社,百公裡外的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效率更加驚人。12萬畝玉米,只有40個人種,卻獲得了破天荒的高產量,優質地塊接近噸糧田。

  【同期】黑龍江省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經理杜偉:我們有秘密武器。這臺是我們合作社最先進的播種機,一個人一臺機器配一個無人駕駛的導航,一天可以播種500畝地。有沒有以一當百的感覺?都可以以一抵千了。

  【虛擬】主持人魏鎧:以一抵千還不算是最強的,在北大荒『無人化農場群』,耕、種、管、收、運等20項作業實現全程無人化。秋收時節,手機一鍵操作,收獲機就可以按規定路線行駛,在指定地點自主轉向掉頭,並准確地將糧食裝填到無人駕駛運糧機車上,運糧機車自主回倉卸糧。

  【同期】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李國俊:我們建三江分公司,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無人化技術最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最高的無人化農場群。今年核心示范區面積達到了3萬畝,我們將通過實踐,為中國現代農業轉型昇級蹚出一條新路子。

  【序號5】有機好米香飄萬裡

  【導語】超強農民種出了超棒的糧食。新年將至,全國單體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合作社——慶安東禾聯社,迎來了幸福的『煩惱』,采用有機方式生產的大米供不應求。

  【正文】

  【現場】(視頻通話)山東客商李振軍:小白,你們大米確實好,棒打鴨子呱呱叫,就是大米來不到,不行啊。(好,我這邊三兩天時間給您出貨。)

  【畫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構成了安全食品的金字塔,塔尖就是有機食品。東禾的有機大米賣得火,還得感謝今年6月住進稻田的一群特殊的『員工』。

  【現場】鴨子叫

  【同期】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社員鄒吉忠:我用歌聲來表達我們農民的心聲。東禾生態園,鴨子來下田,除蟲除草忙,生態你最強。

  【畫外】有機大米有機遇,在高端市場賣出了身價。忙碌了一年的社員,也喜笑顏開。

  【同期】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社員孫廣:你說這一年我種十多?地,多掙四五萬,上哪能掙著,比一個勞動力上外打工掙得都多,那還乾啥,還上天啊。

  【序號6】保護黑土冬閑不閑

  【導語】多打糧、打好糧,離不開土地的支持。為了治理水土流失這個『耕地殺手』,黑龍江把『冬閑』變成了『冬忙』。

  【正文】

  【現場】慢點兒,整好了,齊刷的。

  【畫外】在海倫市雙音村的田野上,施工人員正忙著編織鉛絲石籠、鋪設雷諾護墊,人機結合,系統治理侵蝕溝。

  【同期】海倫市東風鎮雙音村黨支部書記張春龍:在溝裡面,挖掘機都顯得不怎麼大了。以前水土流失根本沒有這麼嚴重,每年都在發展,每年都造成大量的耕地流失。

  【同期】海倫市東風鎮雙音村農民劉學生:侵蝕溝治理住了,就相當於我們的地保住了,一畝地一點兒也不能少了,產量來年也有保證了。

  【畫外】佔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一半的黑龍江,針對黑土地退化,探索形成了『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就在最近一周,《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發布,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揭牌,東北黑土保護利用與糧食持續生產技術高峰論壇舉行……黑龍江用一系列組合拳,堅決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序號7】潘國君的中國『芯』

  【導語】糧食豐收,自豪的不只是農民。在相隔萬裡的海南三亞,黑龍江育種專家潘國君正信心滿懷搞研發,讓種業裝上更多『中國芯』。

  【正文】

  【畫外】龍粳新品種3155已經進入成熟關鍵期,潘國君每天披星戴月泡在三亞南繁基地的稻田裡。

  【同期】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天然的大溫室就是三亞,加速了我們水稻品種選育進程,假如一個品種需要十二年的話,這樣就能縮短四、五年的時間。

  【畫外】為了打破國外品種壟斷,2000年,潘國君帶領黑龍江省農科院幾名年輕黨員組成育種攻堅小組,開始了艱難的『稻海撈針』。

  【同期】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夏天七月份溫度最高的時候,外面三十多度,這裡頭四、五十度,我們就穿背心褲衩,汗流浹背地做雜交,沒人乾,我們都自己下地,累得都(沒勁)拽貓尾巴上炕。

  【畫外】為了把每一份種質材料觀察全,潘國君的團隊每人每年要巡田4000多公裡,相當於接力繞赤道走一圈。

  【同期】農業部水稻專家組副組長、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龍粳』系列品種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應用,也打破了日本品種『空育131』長達十年之久壟斷黑龍江生產的局面。我們育成的品種目前的產量非常高,應該是世界同類稻區處於領先水平。

  【序號8】本臺評論:當好新時代的壓艙石

  【導語】倉廩實,天下安。在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大黨的帶領下,我們成功解決了幾千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吃飯問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昇。居安勿忘思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黑龍江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面對今年不利氣象條件和疫情影響等多重考驗,貢獻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豐收。

  當前,『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黑龍江作為全國產糧第一大省,重農抓糧的勁頭一刻不能放松。要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不光保數量,還要保質量、保多樣,持續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為國人建設放心的生態大糧倉、綠色大廚房,當好新時代的糧食安全壓艙石!

  【序號9】《黑龍江省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正文】

  【畫外】《黑龍江省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近日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墾區和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全省糧食綜合產能達到1600億斤以上。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之比力爭達到40%。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過3000萬。

  【序號10】中國雪鄉今起開放

  【正文】

  【畫外】今天,中國雪鄉景區恢復對外開放。這個冰雪季,雪鄉懸掛起3000盞大紅燈籠,推出了雪鄉文化展覽館、雪景之源攝影觀賞區等十大免費項目,開發了雪鄉實景系列、東北花布系列等近400種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同期】上海游客米子:我們是今天入園的第一批游客,很幸運。因為像這樣的雪,除了這邊很少看到,非常美麗。

  【序號11】首屆北大荒建三江粳稻論壇閉幕

  【正文】

  【畫外】今天,首屆北大荒建三江粳稻論壇閉幕。來自全國的院士、專家、學者及知名企業代表共同研討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徑,為中國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序號12】結束語

  【正文】

  【導語】今天的節目內容就是這些,感謝您的收看!看農業新聞,過幸福生活!周一至周五每晚20:15,鎖定黑龍江公共農業頻道。觀眾朋友,再見!

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排作品串聯單

  參評節目

  2021年12月29日《黑龍江農業新聞》

  時間

  標題

  體裁

  作品來源

  刊播方式

  板塊名稱: 本地新聞+國內新聞

  20時導語+錄像分

  中華糧倉龍江第一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導語+錄像分

  中國飯碗龍江添糧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導語+錄像分

  超強農民以一當百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導語+錄像分

  有機好米香飄萬裡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導語+錄像分

  保護黑土冬閑不閑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導語+錄像分

  潘國君的中國『芯』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口播分

  本臺評論:當好新時代的壓艙石

  新聞評論

  欄目自制

  口播

  板塊名稱: 三農資訊

  20時錄像分

  《黑龍江省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錄像分

  中國雪鄉今起開放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20時錄像分

  首屆北大荒建三江粳稻論壇閉幕

  消息

  本臺自采

  插播

  注:此表請附在參評作品推薦表後,可根據節目時長及內容適當調整。

  『板塊名稱』欄填寫板塊設置,如國內新聞、國際新聞、本地新聞等。

  『作品體裁』欄填寫播出稿件體裁,如消息、評論等。

  『作品來源』欄填寫播出稿件來源,如新華社、本臺自采等。

  『播出方式』欄填寫口播、插播、連線報道等播出形式。

責任編輯:王俊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