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6月12日訊 岸芷汀蘭,水草豐美,旭日東昇,鶴舞蹁躚。作為全球三大系統之一,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為無數生命提供棲息家園。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立法保護,將引領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早在1998年,我省便在全國第一個出臺了《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全面停止開墾濕地,搶救性地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殷彤介紹,2003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使濕地保護有法可依。
地處祖國最北、最東,我省濕地資源豐富,現有濕地面積5250萬畝,位居全國第四。紮龍、興凱湖、七星河、珍寶島、撓力河……星羅棋布的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猶如一顆顆明珠,裝點了龍江大地。我省濕地保護工作起步早、經驗足,多項措施和工作實踐在全國領先,為依法開啟濕地保護新篇章獻上龍江經驗。
立法保護修復濕地
入夏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綠洲泛泛、水天一色,明鏡般的湖面清晰地倒映出丹頂鶴、白枕鶴等珍稀鳥類起落飛旋的身影,記錄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時刻。但若退回幾十年前,這裡卻是耕地連片、圍堰縱橫、泡塘乾枯、難覓鳥蹤。富錦市全面開展打擊破壞濕地違法行為專項治理行動,推圍堰、鏟斷口、拆違建,關閘憋水,一次性還濕近萬畝,消失的濕地回來了,富錦國家濕地公園也成為全國退耕還濕示范區。
多年來,我省以自然濕地保護為重點,強力推進濕地修復,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2.65億元,完成退耕還濕面積55.97萬畝,位居全國前列。
在紮龍濕地持續實施補水工程,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在興凱湖濕地開展以預留固定地塊作為鳥類取食地模式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在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取地塊置換的方式開展退耕還濕……在保護濕地方面,我省一直秉持『因地施策』原則,針對興凱湖等5個重點濕地保護區的具體問題,實行『一區一法』,先後制定5部單項法規,用『小切口』保護『大濕地』。
2015年,我省重新制定濕地保護條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將濕地名錄、分級保護、生態紅線、評價考核、調查監測、權屬登記、生態補水等實踐探索予以制度化、規范化,使濕地保護更加系統、全面。公示出20448個濕地斑塊的名稱、類型、保護級別、保護范圍等信息,使濕地保護有據可查,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打造了濕地保護立法的『龍江模式』。如今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鳥飛魚躍林木茂,風景秀麗美如畫,已成為中國濕地的『四顆明珠』之一。
建濕地保護網格體系
又到夏候鳥繁育期,撓力河河畔飛鳥翔集,生機勃勃。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30餘對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在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產蛋孵化。
黑龍江地處東北亞候鳥重要遷徙通道,遼闊靜謐、水草肥美的濕地是遷徙候鳥的『中轉站』和『補給站』。為加強濕地保護,促進鳥類繁殖及生態恢復,我省在各江河沿岸、生態區位重要、濕地資源豐富等區域搶救性地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截至目前,全省建立了10處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全國第一,103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20處、省級53處,75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處濕地保護小區,構建起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網絡和管理體系。
『大部分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都建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及管護人員。』殷彤介紹,近年來,我省重點開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利用林草大數據,將信息化手段融入濕地執法和監管中。應用互聯網技術,采取『天地空』一體、人防技防結合,提高濕地保護管理實效。各級有關部門聯合開展『綠盾』『綠衛』等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我省濕地保護率持續提高。
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一城江水,繁榮著兩岸文明。滾滾松花江自西向東,猶如城市血脈穿過哈爾濱,孕育了周邊大大小小的濕地。哈爾濱是全球首批18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擁有各類濕地19.87萬公頃。
在哈爾濱濕地宣教館內,人們可以通過各類多媒體設備,直觀、立體地領略河流、沼澤、湖泊和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體驗2300公裡松花江流域的生態特征,感悟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
6月,是我省的『濕地保護宣傳月』,6月10日,是『黑龍江濕地日』。多年來,我省積極利用各重要時間節點,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濕地保護宣傳。通過建立濕地生態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提供自然教育活動場所及科普宣傳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方式,向廣大中小學生和群眾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展示濕地資源特色和修復保護成效,傳播濕地文化。
講述龍江故事,凝聚保護共識。走在黑土地的每一寸角落,保護鳥類、珍惜水源、愛護環境……生態文明思想已蔚然成風。未來,黑龍江將肩負起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賡續濕地保護的實踐經驗與成果,依法譜寫綠色龍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