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6日訊 (記者 王亮)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曾被人稱為『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一代代墾區人也在這片土地上鑄就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如今,新一代的北大荒人正堅守在這裡默默奉獻,在黑土地上續寫春秋。
譜寫北大荒人的歌
作為農墾子弟的張宏雷,從小接受北大荒人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文化熏陶。1990年,他從八一農墾大學農學系畢業後,回到農墾這片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黑土地。從烏蘇裡江畔到松嫩平原,從科研所到農場、管理局(分公司),現在是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張宏雷曾在三江平原奮戰20年,他親歷了北大荒『旱改水』『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偉大實踐。作為農業副場長,他致力於把一個貧困場改造成水稻專業場,使農場職工從此踏上富裕路。他44歲轉戰松嫩平原,把12載寶貴的人生年華傾注於有著光輝歷史的九三。

1991年,在科技扶貧工作中,張宏雷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圖為他在八五八農場田間觀測作物長勢。
提及過往的工作經歷,最令張宏雷難忘的是1997年至2001年在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八農場擔任科技副場長、農業副場長時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
那是一個『十年九澇』的貧困農場,由於臨近江河,經常是春澇加秋澇,『春天不讓種,秋天不讓收』。農場黨委提出『以稻治澇』的戰略後,5年時間裡,張宏雷積極參與指揮大規模『旱改水』工作,發揚北大荒精神,把一個貧困場建設成為水稻專業場。
2010年4月,他調任九三管理局,分管全局的農業生產工作。為爭取國家各種惠農政策,他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引進先進的數字遙感、信息化農業機械裝備以及『精准農業』技術的成套設備。自2010年以來,更新農機具共9386臺套,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從2010年的98%增長到2021年99.97%以上。10年間,完備的機械力量實現了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機械化,有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農時需求及作業標准。
2010年以前,九三糧食總產始終徘徊在60?70萬噸。張宏雷在九三工作的這些年,糧食總產最高的一年達到179萬噸;2010年-2021年共實現糧食產量1615萬噸。
紮根在北大荒的『新農人』
1990年春,22歲的吳進堂聽說北大荒在進行二次開發,便毅然辭別山東老家,與新婚不久的妻子輾轉來到八五四農場。從那時起,他的『興農夢』就和這片黑土地緊緊連在一起。
最初的5年裡,吳進堂並沒有感受到春種秋收的快樂,突如其來的風災、雹災、澇災、旱災接連發生,最慘時他一年虧損上百萬元。憑借不服輸的勁頭,吳進堂將自己的承包地面積一次次擴大,2003年達到了8000畝。經過幾年的打磨,他深刻認識到科技纔是農業的未來,從那時起他開始鑽研農業種植技術、研究北方氣象知識,琢磨黑土地的日照、積溫、無霜期、土質結構。他專門拜訪農業專家,向他們請教科學種田的門道。在專家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那年他種植大豆單產超過370斤、玉米單產超過2000斤,進一步增強了他用科學技術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吳進堂幫助貧困戶解決農業技術難題。
2013年,吳進堂開始探索新型經營模式,創辦了農場第一家融富旱田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地入股,確定了『讓職工變股東』的發展路線。經過8年發展,合作社從成立初期的1.25萬畝擴大到2021年的2.8萬畝,合作社成員由8人增加到17人,社員純收入從人均7萬元增加到40萬元,增長近6倍。吳進堂又開始探索農產品新的銷售模式——農業產品套期保值。2021年,他與中信集團旗下大連商品交易所簽訂套保合約,將玉米進行套期保值,鎖定賣出價格為每斤1.35元,僅此一項,就實現增收255萬元。
在吳進堂的帶領下,越來越多懷揣著對黑土地的熱愛,在廣闊舞臺上施展纔能、建功立業的『新農人』加入到吳進堂的隊伍中,他們在北大荒這片黑土地上播種興農的夢想,在沃野田間貢獻振興的力量。
牢記為民初心不敢忘
創歷史新高,開墾區之先河,實現無應收款、無訴訟風險應付款、無沈淀財政資金、無不良資產、無僵屍企業、無銀行貸款……這是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綏化分公司財務管理部向上級提交的一份滿分答卷。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位1997年參加工作的黨員賈立軍,現任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綏化分公司財務管理部部長。作為一名資深財務工作者,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綏化分公司上下各級財務工作者已基本形成了『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授權必須為』的共識。

賈立軍紮實做好本職工作不放松。
作為部門帶頭人,賈立軍幾十年如一日,無論周末還是節假日,都能在辦公室見到他的身影,保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工作作風。
2003年被總局財務處抽選作為業務骨乾參加墾區財務剛性預算管理工作,實現了財務報表數據自動生成和剛性管控。同時,協調開發應用了『六個管理軟件』,特別是網絡版耕地承包費收繳管理軟件,實現了銀行代收,保障了資金安全,同時提昇工作質量和效率,有力地解決了截留挪用承包費的問題。
近幾年來多次積極協調建行、工行和中行等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國家利民便民普惠金融政策,為農戶爭取最及時和最優惠的生產貸款,年初共落實農貸資金5.36億元,年利率最低達到5.25%,節約利息支出近4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