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擴種大豆進展順利——新增1000萬畝增了啥
2022-06-30 09:53: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昇工程,『擴種大豆』成為熱門話題。黑龍江作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今年提出擴種大豆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佔全國擴種大豆面積的一半。黑龍江擴種目標能否順利完成?提昇大豆產能是不是只靠增加種植面積?還需解決哪些問題?

  5月是黑龍江大豆播種季,隨著一粒粒大豆種子播入土壤,今年黑龍江擴種大豆1000萬畝的目標逐步兌現。作為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是觀察大豆種植及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種植者對擴種大豆信心到底足不足?如何實現大豆穩產高產?如何做強大豆精深加工,推動我國大豆產業鏈提檔昇級?記者來到黑龍江實地調研。

  擴大種植面積

  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平山鎮,集聚著30多家傳統豆腐作坊,生產的『平山乾豆腐』在哈爾濱市小有名氣。

  『大豆適合我們這裡的山坡地種植,今年國家對大豆種植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老百姓願意種大豆。』平山鎮黨委副書記柴立波告訴記者,去年全鎮大豆種植面積6044畝,今年擴種至10700畝。

  今年年初,黑龍江確立『穩糧增豆』總體思路,制定出臺了《2022年黑龍江省擴種大豆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要達到6850萬畝,預計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比2021年增加26億斤以上。

  1000萬畝的擴種目標如何實現?今年春耕前,黑龍江提前釋放了政策信號,『全省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高於玉米生產者補貼200元左右』,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同時,繼續實施『新增耕地輪作試點每畝補貼150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政策,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黑龍江省財政統籌10億元涉農資金專項用於支持擴種大豆工作。

  玉米和大豆作為黑龍江兩大主要旱地作物,存在一定的『爭地』關系,該如何平衡?今年,黑河市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大豆種植面積由去年的1.1萬畝增長至2.5萬畝。對此,理事長蓋永峰說:『多種玉米還是多種大豆,要綜合分析國家農業方針政策和玉米、大豆的市場行情。今年提倡擴種大豆,政策向大豆傾斜,所以我們看好大豆行情。』

  不過,對於擴種大豆,農戶並非完全沒有顧慮:一是今年農村土地流轉費、用工成本、農資價格普遍上漲,對種植戶影響較大。二是國家擬初步安排黑龍江省2022年耕地輪作試點面積1500萬畝,但輪作補貼並非普惠制,只有部分種糧大戶能受益。三是即使獲得大豆種植者補貼和輪作補貼,種植大豆的收益可能仍然低於玉米。

  記者在松花江畔見到佳木斯市向陽區上柳村農戶展恩纔時,他正准備用電瓶車載著剛買的3箱農藥回家。『我家住在江心柳樹島上,種的50多畝地都是河灘地。國家規定河灘地不能種植高稈農作物,我就一直種大豆,但今年種子、化肥、農藥價格比去年漲了不少。』展恩纔說。

  『我更願意種植玉米,因為種植玉米收益普遍高於大豆。玉米田間管理簡單,用除草劑能有效清除田間雜草,而大豆地塊除草較為麻煩,如果除草不及時,還會影響大豆產量。』綏化海倫市東林鎮東勝村種植大戶張文海認為,今年大豆因為擴種,產量會大幅提昇,國產大豆價格可能產生波動,甚至走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少數農戶『水改旱』種植大豆的現象值得關注。佳木斯市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由於近年來水稻種植收益走低,影響了部分農戶種植積極性。

  佳木斯市樺川縣蘇家店鎮副鎮長彭雲龍告訴記者,水稻畝產1200斤左右,種植費時、費力、費人工、化肥用量高,近幾年價格一直處於低位,最低收購價僅1.3元左右。今年國家倡導擴種大豆,少數村民將自家水田改為旱地種植大豆。『旱地一?地(15畝)「地租」能達到12000元,水田是10000元,即便自己不種地,把旱地流轉出去,也比種水稻劃算。』彭雲龍說。

  盡管目前『水改旱』沒有影響水稻種植大局,但是水稻、玉米、大豆等不同糧食作物的畝產收益差距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基層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要辯證看待大豆擴種和口糧生產:大豆行情較好,擴種大豆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如果水稻收購價格仍然維持目前較低價格區間的話,勢必會影響明年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穩糧擴豆壓力會增加。從國家層面而言,要合理布局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的種植結構,首先要保證水稻、小麥等口糧的種植面積和收益。

  擴種大豆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雖然政府難以主導農戶種什麼、種多少,但可以將農墾系統作為政府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力量。今年,農業農村部印發《2022年農墾帶頭擴種大豆油料行動方案》。北大荒集團按照『穩水稻、穩玉米、擴大豆』方向,2022年大豆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300萬畝以上,總播種面積突破1300萬畝。

  1000萬畝的擴種目標能不能完成?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黑龍江能夠完成今年擴種大豆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

  提高單產產量

  擴種大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昇我國大豆產能。然而,提昇大豆產能不能只靠增加種植面積,關鍵還要靠科技,實現標准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在大豆種植環節,各地有必要向農墾系統看齊,在提高大豆單產上下功夫。

  從現狀來看,黑龍江大豆種植除部分農場實現規模化生產外,仍以小農戶生產為主,大豆品種不一、生產方式相對落後,生產成本高、單產水平低,混收大豆質量差、銷售價格低。

  記者在黑龍江采訪期間,經常聽到一句話:農墾系統種植的糧食比地方『多打糧』,北大荒的農業科技比地方先進。

  『黑龍江大豆主產區主要在第三、四、五積溫帶,積溫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種植的大豆畝產一般在300斤至350斤,但農墾系統種植的大豆畝產能超過400斤,原因在於農墾系統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結合,實現大豆種植標准化、規模化、機械化,從而提昇大豆單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院長景玉良分析道。

  『墾區3畝地的大豆產量相當於其他地區4畝地的產量。北大荒還出現了一批畝產200公斤以上的農場和畝產250公斤以上的地號等高產高效典型。』北大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

  今年,北大荒集團主推大面積生產畝產400斤以上的高產優質大豆品種,堅持統一供種,種子純度達99%,淨度達98%,發芽率達95%,種子包衣率達100%,為大豆高產提供了根本保障。各農場主要采用『大壟密』栽培技術模式,在合理輪作基礎上,以全程標准化管理為手段,綜合運用秸稈還田、秋起大壟、立體分層定量施肥、優質良種、精量播種、航化作業、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節糧減損等技術,實現大豆生產高產、優質、高效。

  農墾系統的先進種植技術如何向地方推廣?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的做法值得一提。新勝村是佳木斯市10個墾地合作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今年新勝村將6100畝土地交給北大荒農服集團進行全程托管服務,全部采用北大荒的大馬力機械進行種植作業,並采用壟上四行精播、大壟雙行精播等高效種植技術種植大豆和玉米。

  在新勝村千畝大豆種子繁育示范田,2000畝集中連片墾地合作田已完成大豆播種。『示范田涉及100多家農戶,前些年村裡就想把土地集中連片托管,但沒能成功。今年3月份,村民聽說要建設墾地合作示范田,從種到收由北大荒農服集團給予全程技術指導,都樂意把自家土地交給「村投公司」托管。短短1個月,我們就順利實現托管,沒有影響土地平整和大豆播種。』新勝村『村投公司』樺川縣國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苗忠孝告訴記者。

  新勝村的墾地合作實踐代表著一種趨勢。未來,黑龍江各地將借鑒北大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開展『耕、種、防、收』全程托管服務,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農資集中采購、機械化作業、集約化經營,達到節本、降耗、增產、增效,解決農村沒人種地、種不好地的問題。

  北大荒集團2021年組建了北大荒農服集團,在全國成立了15家北大荒區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探索出『農服集團+區域農服中心+農(牧)場綜合服務總站+規模經營主體』的市場化新型現代農業服務模式,讓墾區現代農業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年,北大荒農服集團計劃全程托管大豆面積105萬畝、服務面積800萬畝,可增加大豆產量2.8億斤,按照全國大豆平均畝產計算,相當於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5萬畝。』王守聰說。

  增加優質良種

  種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優良品種是大豆優質高產的根本保證。從長遠來看,提昇大豆產能不僅要靠良田、良法,更要在大豆育種方面下功夫,大力研發、培育,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廣適應性以及適宜機械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種。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大豆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全國共審定大豆新品種1030個,其中黑龍江省審定330個。黑龍江省農科院選育的黑河43、黑農84、黑農87、合農71等大豆新品種及黑農531專用品種和黑農527特用品種,為大豆品種與資源創新豐富了遺傳基礎,也為實現大豆擴大面積、提高單產和效益,保障國家食用大豆供給、推動大豆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橕。

  針對大豆育種目標單一、高產優質品種少的問題,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黑龍江省『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科技重大專項。截至去年年底,專項組已累計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大豆新品種23個,審定品種適應區域覆蓋全省大豆主產區。

  『黑龍江有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擁有多個科研院所與高校,組成了專業化科技創新團隊。黑龍江已建有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哈爾濱分中心和黑龍江省大豆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張必弦說,他們通過常規雜交、輻射誘變等方式創制優異大豆新種質,開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儲備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和基因編輯育種等技術,在大豆高光效育種和重離子輻射育種等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保障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大豆品種更新換代和優良品種供給。

  但客觀來看,國產大豆的平均畝產仍然較低,與美國、巴西相差80公斤至100公斤,大豆育種技術仍相對落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員欒曉燕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還處在雜交育種和與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相結合為主的育種時代,而發達國家已進入『生物技術+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時代。我國大豆育種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很多瓶頸問題。

  目前,我國大豆育種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種質資源利用和創新不足。我國保存著世界上最多的大豆種質資源,但資源深度鑒定評價和綜合開發利用不足,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基因優勢和產業優勢。二是育種技術創新理論與應用結合不足。最直接面對生產的省級或省級以下育種單位仍以雜交選育為主要育種方法,育種周期長、育種效率低,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速度的需求。三是育種經費連續支持不足。大豆育種經費投入相對其他糧食作物而言偏低,導致品種創新的持續性與產能不足,直接影響品種創新與產業發展。

  『國家還要加快構建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緊密結合的大豆高效育種技術體系。依托國家和地方的種質資源庫建立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鑒定、評價體系,實施大豆生物育種及成果轉化重大項目,加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資金支持力度。大力推廣「科研院校+企業」模式,實現上下游聯動、優勢互補、協作攻關。』欒曉燕建議。

  提昇品牌競爭力

  黑龍江常年大豆種植面積佔全國的40%以上,商品率達80%以上。從中可以看到一個突出問題——黑龍江的優質非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向省外輸出的多,在本地精深加工的少。

  目前,黑龍江省內大豆食品加工業以生產低附加值的豆腐、豆粕、豆漿粉等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生產落後於我國南方地區。

  盡管擴種大豆是從全國一盤棋來考量,但如果黑龍江種植的優質非轉基因大豆被當作『大路貨』,與一般品質大豆缺乏明顯的價格差異,一旦遇到大豆價格下跌,黑龍江大豆抵御低價市場風險衝擊能力較弱,勢必會影響黑龍江大豆種植。

  推動大豆產業穩步發展,還要從全產業鏈發力,提昇大豆精深加工能力,擴大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國產大豆主要優勢在於非轉基因、高品質的大豆蛋白。破解國產大豆產業困局,根本出路在於堅定非轉基因發展方向,推動大豆精深加工產業昇級。』益海嘉裡(哈爾濱)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利群認為,要引導和鼓勵企業發展大豆訂單種植,發揮龍頭企業深加工產業鏈競爭能力強的優勢,著力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通過采取訂單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統種統收等方式,提昇大豆品質和單產水平,引領大豆種植產業昇級,促進農民增收。

  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以種植大豆為主,『九三大豆』是國內知名的大豆品牌。2021年,九三分公司與達利、海天、瀘州老窖等知名企業簽訂原料訂單126萬畝,提前鎖定目標企業和目標價格,實現未種先銷、優糧優價。同時,依托北大荒九三大豆供應鏈公司與大客戶進行對接,以每噸高於市場價210元的價格,銷售大豆11萬噸,額外增加利潤2310萬元。

  『九三大豆品牌價值超30億元,合作企業購買我們的優質原料,也能通過「九三大豆」品牌價值宣傳推廣他們的產品,實現合作共贏。』九三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忠德說,在原糧銷售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九三分公司把目光瞄准到產業鏈延伸上,發展豆制品精深加工,抓緊推進有機大豆蛋白項目,著力打好『有機牌』,與市場上普通的大豆蛋白形成差異化競爭,助力『九三大豆』品牌建設。

  『擴種大豆,對加工企業而言是利好。』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良傑告訴記者,他們作為以大豆為原料生產豆奶、豆漿粉的企業,利潤率比較低。前幾年國產大豆每公斤價格不到4元,去年超過6元,大豆原料價格上漲超過30%,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成本壓力。目前他們正積極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希望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實現降本增效。

  『黑龍江大豆原料好、產品好,但品牌競爭力弱。黑龍江要在擴種大豆基礎上,加快發展大豆精深加工,重塑黑龍江「優質大豆」品牌,延長大豆產業鏈,增強大豆產業抗風險能力。』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朱秀清認為,推動大豆產業發展,要集聚一批創新人纔,組建高效的銷售團隊想辦法把產品銷售出去。黑龍江在這方面曾走過彎路,企業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不足、存在『小富即安』心理,這些問題也都要加以克服。

  專家建議,積極開展大豆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推動大豆種植保險擴面、提標、增品,逐步構建市場化農業生產風險分散機制,提高大豆生產抗風險能力,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同時,按照市場化原則改進大豆產業扶持政策,保證大豆產業補貼和扶持政策連續性,讓企業和農民根據政策規劃大豆長遠發展目標,推動大豆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