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赫哲族有著不解之緣,為他們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驕傲。』60年前,一首《烏蘇裡船歌》問世,讓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為人所知;60年後,這首歌的詞作者、今年83歲高齡的胡小石,再次回到這首歌的誕生地——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頗為感慨。
赫哲族世居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流域,以漁獵為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6月28日,胡小石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攝
回憶這首歌的創作歷程,胡小石有點興奮。那是1962年,他在哈爾濱歌舞劇院工作,為了迎接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周,他受歌唱家郭頌委托,創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氣象的歌曲。在采風期間,他與作曲家汪雲纔相遇,沒想到三人一拍即合。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是黨的民族政策落實得好的縮影,是歌頌社會主義中國的好案例。』胡小石說,國家幫助赫哲族重建家園,為他們無償提供漁獵工具、糧食、衣物等,讓他們過上安穩生活。他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饒河四排等赫哲族聚居地待了三個月,與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地窨子裡聽古老傳說,在魚窩棚裡感受他們獨特的說唱藝術伊瑪堪。

黑龍江饒河大頂子山森林公園風光。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攝
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背靠大頂子山。這裡風景優美,雲霧繚繞,江水奔騰,漁船點點,也就有了歌詞裡的『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白雲飄過大頂子山,金色的陽光照船帆』。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些小調只剩下一兩句。創作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民族氣質,又要精准傳神……回到哈爾濱後,三個人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詞曲一共改了多少稿,胡小石早已記不清,前前後後打磨了三個月之久。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郭頌到日本演出時,在聯歡會上第一次試唱這首歌,迎來陣陣掌聲,回國後的演出更是受到好評。這首歌通過廣播電臺家喻戶曉、廣為傳唱,20世紀80年代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國際音樂教材(亞太地區)。
近些年,胡小石經常回饒河看看。剎生魚、燉江魚、烤魚乾……從當年『只有魚吃』到如今『花式吃魚』,胡小石感慨烏蘇裡江的物產豐盈著游客的味蕾,也給赫哲族帶來增收致富的機會。

黑龍江饒河四排赫哲族風情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得益於精准脫貧、鄉村振興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區均已脫貧。如今,旅游業已經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界江游、生態游、赫哲風情游等旅游項目,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
在位於四排赫哲風情園的赫哲文史館,『95後』赫哲族講解員魏加男身著一身紅色傳統服飾,將民族風俗特色娓娓道來。她在大學期間學習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後選擇回家鄉做一名導游。『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裡的故事。』

6月18日,在黑龍江饒河四排赫哲族風情園,赫哲族人尤雪松在表演。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赫哲族信奉薩滿文化。今年49歲的尤雪松是薩滿第五代傳承人,他身著鹿皮制作的衣服,手持鼓,伴隨清脆的聲響為游客表演傳統舞蹈。
演出結束,尤雪松告訴記者,得益於政府投資建設,2021年他們一家告別低矮的平房,搬進了6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他平常靠打魚增加收入,妻子從事公益崗位,還制作一些魚皮畫,日子充實而幸福。
『當年我們寫「白樺林裡人兒笑,笑開了滿山紅杜鵑」,現在赫哲族在黨的關懷下唱響新時代的新船歌。』胡小石說,赫哲族正和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奔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