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4日訊 一朵朵白雲掛在藍天上,一片片波浪式的耕地滿眼碧綠,漸次在眼前展開……近日,記者走進曙光農場有限公司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工程(黑土糧倉)核心示范區——曙光農場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區第四作業組10-2號地,一望無際的玉米長勢喜人。沿著美麗的等高弧線尋找,發現了這有層次的『綠富美』。
『你看,今年的這個縱向與橫向的坡耕地改良,玉米葉片格外的茂盛、侵蝕溝護坡上有石籠、有植被,還有高坡處及地頭邊緣處也都能生長出健壯的農作物。這一系列的可喜變化,都是來自於「等高線」上的科學治理。這種坡耕地上治理新模式,能防止水土流失,既有效解決了不同點位農作物均勻生長,又能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北大荒集團曙光農場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區黨支部書記王文京說。
農業發展部部長張峰指著左邊10-3號地說:在近3天,農場的降雨量達到了30毫米,直壟低點表土堆積近8厘米,改變原有壟向采用等高線種植技術的10-2號地就絲毫沒受影響,窪地和高地玉米長得一樣壯實。』農業發展部副部長趙艷宏翻開了她的農情記錄本,記錄下最新數據——6月27日9點28分,自4月18日播種,生長了72天,玉米14片可見葉,平均高度105厘米。每個時間、階段測量出的數據均在本裡有詳實記載。
『原來,我這塊地是直壟種植,今年全部采用等高種植方式,目前看玉米的長勢比往年好,按照這個效果每畝可節本增效80元。』曙光農場10-2號地的種植戶秦陽生笑著說。
『等高種植技術模式通過利用坡耕地水肥運移規律,平衡不同坡位水分和養分含量,對農田進行精准管理,可減少肥料投入15%,提高作物產量5%,減少水土流失30%。我們擁有的4萬畝坡耕地,若全部應用等高種植技術,每年農場將節本增效320多萬元。』張峰介紹說。
在現場的一位農業專家詳解到,等高種植開始前需要通過無人機獲取高精度DEM地形圖,在計算機上規劃土壤地圖單元。然後采用具有GPS定位的農機具,依次按照設計的壟向起壟,以改變水流的速度或方向。
『除等高種植外,中科院根據侵蝕溝發展特點,指導我們修築谷坊,采用草水道保護、石籠護砌、柳編跌水、灌木造林等組合措施對所在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保護黑土耕地,使生產、生態完美融合。』張鋒打開了他手機上的『智慧農業APP』,農場等高種植全貌一目了然展現出來。
等高種植與坡耕地相融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融合,當年的『山旮旯』變成了今日的『綠富美』。等高線上鋪就了曙光農場有限公司的生態路、致富路,在這片黑土地上又迎來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