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制造到風電新能源,培育新增長點;從模仿式創新到原始創新,實現國產替代進口;從一度虧損到全面扭虧,利潤大幅增長……是什麼讓這家『老國企』煥發『新青春』,實現浴火『重生』?記者近日走進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老國企』擁抱新產業
走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風電葉片制造園區,寬闊的廠區裡,『躺』著一支長76.6米、重17.5噸的風電葉片。這是今年5月25日中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線的首支風電葉片。
車間內,技術工人張德隆和工友正在組裝風力發電機的機窗狀態檢測設備。『和電腦聯網後,風力發電相關數據是否符合標准,通過這套設備就可以知道。』張德隆說。

張德隆(右一)正在組裝風力發電機的機窗狀態檢測設備。
作為國內重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一重始建於1954年,是我國『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2021年4月,齊齊哈爾風電葉片制造園區項目開工建設。『我們僅用了13個月,首支風電葉片就成功下線,為今後量產打下基礎。』中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戈說。

中國一重生產的首支風電葉片。
在葉片生產過程中,技術人員突破重重難關,在短時間內掌握了先進制造技術,既降低了葉片重量、成本,又滿足了葉片的剛度以及高捕風能力、高發電量、高穩定性。
『首支風電葉片的成功下線,標志著中國一重基本形成了覆蓋技術研發、裝備制造、風場建設、運維服務等的全產業鏈體系。』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說。
中國一重風電產業全產業鏈形成後,主機(電機)年產能可達到600臺;風機軸年產能可達到840根左右;塔筒中的柔塔(鋼塔)和混塔兩個類別,年產能可達到200根。
風電葉片制造項目不僅成為中國一重新的增長點,還將全面提昇齊齊哈爾市及周邊地區的風電新能源技術裝備核心制造和整機配套能力,形成具有區位優勢的現代能源裝備產業集群。
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難題
走進『國之重器』中國一重廠區,進入高高的暗紅色廠房,人突然『變小』了。抬頭望去,只見七八層樓高的廠房上方,都是橫跨房梁的巨大『天車』在來回移動,發出巨大轟鳴。
水壓機鍛造廠車間內,一個10米多長、5米多寬的巨型鐵剪,正夾著一個燒得火紅透亮的合金鋼錠來到水壓機前,在??的鍛壓聲中火星四射,很快就縮小了一大圈。
一旁的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劉伯鳴緊盯鍛件,不斷變化著指揮手勢,控制著錘頭下壓的力度和鍛件變形的程度……
一個像倒立茶壺一樣的大家伙,是中國一重專門為我國核反應堆冷卻劑主泵打造的鍛造泵殼。
在此之前,冷卻劑泵殼都是用鋼水制成的鑄件,力學性能不穩定。經過三年探索,2021年中國一重成功生產出不鏽鋼主泵泵殼,解決了長期以來鍛造泵殼質量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重形成了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為主的開放式技術創新體系,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並且在一些前瞻性、顛覆性技術領域實現了『卡脖子』突破。
比如,百萬千瓦級整鍛低壓轉子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實現了國產替代進口。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總經理關永昌說,過去百萬千瓦級整鍛低壓轉子只能從國外進口,每件都得8000多萬元,現在國產替代進口,降到了2000多萬元。

中國一重生產的調相機轉子。
『過去我們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乾,始終站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壟斷的第一線,實現了我國系列重大技術裝備從0到1的跨越。』中國一重科技部總經理聶義宏說。
近十年間,中國一重設計、研究並制造了72項首臺套新產品,開發出94項新技術,均填補國內產品和技術空白,8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成果問世。
深化改革迎新生
在中國一重中型裝備制造廠缸塊班,銑鏜工遲海手裡拿著操作設備,雙眼盯著缸塊產品進行表面精加工。
『以前產業工人晉昇到高級技師就到「天花板」了,現在通過改革,工作積極性更高了。』2020年,遲海從高級技師晉昇為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每月僅薪酬補貼就3000元。
中國一重還為他成立了遲海工作室,由他帶領成員開展技術攻關,獲得50多項科技成果,創造了500多萬元效益。
遲海受益於中國一重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針對技術人纔,中國一重專門實施了『大國』和『首席』兩個系列『百名人纔工程』,津貼額度最高達每月萬元。

遲海正在對缸塊產品進行表面精加工。
2012年起,中國一重經濟效益持續下滑,2016年虧損已達57億元,是當年虧損額度最大、困難程度最高的中央企業之一。
2016年5月,中國一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牢牢牽住三項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從『人』的問題破局突圍,形成了『乾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發展環境。
劉明忠說,中國一重2017年全面實現扭虧,從2018年到2021年,利潤總額增幅424.95%,營業收入增幅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