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漂浮植物。
黑龍江日報7月20日訊 在鶴崗城邊,有這麼一個城裡人、村裡人都喜歡前往的打卡地,因水清、岸綠、景美、生態宜居而被稱作『桃花源』,這裡就是東山區蔬園鄉的前進村。
19日一早,記者慕名來到位於村頭的1號湖邊,近3000平方米的水面平如鏡面,花草樹木倒映,10多位垂釣愛好者專注盯著魚漂,好一幅山水田園畫卷。
陪同記者前往的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偉介紹,這裡就是被稱為小微水體的棄管溝塘,治理前因水體富氧化被水草、藻類覆蓋,影響了水質,久之形成惡性循環,變成垃圾拋撒地,成為影響百姓身邊環境的管理盲區。
為提昇人民群眾身邊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按省總河湖長5號令要求,鶴崗市東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全面開展小微水體排查整治,區總河長親自靠前指揮,打通河湖管理『最後一公裡』。
管水治水到村入戶
按照省、市關於迅速開展小微水體排查治理通知要求,東山區快速響應,主要領導親自部署,立即組建工作專班,對全區范圍內所有坑塘、溝渠、堰壩等水體進行全面排查,把小微水體治理納入河長制工作。
區裡組織鄉鎮、村屯進行業務培訓,抽調專職排查人員,實行網格化排查機制,采用『一看、二嗅、三拍、四測、五問』方式,摸清小微水體底數,對省級下發疑似圖斑逐個排查,對名稱、方位、長度、面積等信息登記造冊,全部建立區、鄉、村三級河長,確保所有小微水體實現管理責任全覆蓋、監管無盲區,先後核查圖斑4024個,確認小微水體502個,真正實現管水治水到村入戶。
精准施策生態治理
小微水體規模小、數量多,在群眾身邊,與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
東山區把小微水體整治作為實現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和衛生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因地制宜、人民至上、經濟適用、綠色安全的原則,以實現『三無』為目標,精准施策。
他們仔細分析小微水體存在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在排查蔬園鄉小微水體過程中,發現前進村2個小型水域存在富氧化問題。針對此問題,東山區組織相關部門及技術專家現場把脈確診,制定整治方案。
結合前進村桃花源公園建設,對4個水域小微水體進行綜合治理。區裡投資5萬餘元,出動30餘人次,機械2臺,用時4天,目前已將2個水域富氧植物全部清理,並將4個水域串聯,引入活水,種植淨化水質水生植物,提高了水體自淨能力,水體恢復到正常狀態。
區裡在4個水域周圍栽植柳樹等喬木200株,福祿壽、荷蘭菊等花卉1.2公頃。通過小微水體整治,提昇了該水域水質,『黑水潭』變『清水池』,改善了生態環境,建成了桃花源公園,成為城鄉群眾游園、休憩、旅游首選的市郊場所。
治管結合形成長效
為鞏固小微水體排查治理成果,東山區積極建立健全小微水體日常管護機制,明確小微水體『一長兩員』、建立『五個清單』,健全保潔機制,全面落實小微水體日常巡查管護。
將小微水體治理和保潔工作納入河長日常工作范疇,通過制定考核、督查、問責機制等,加強轄區內小微水體長效管理。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示范點、示范村,全面建立治管結合的小微水體長效管理工作體系,落實安排小微水體治理和長效管理資金。
總結好的做法、宣傳先進人物、挖掘工作亮點,擴大影響、爭取支持,並以制度形式固化小微水體長效管理經驗,營造持續長效治水氛圍。同時鼓勵各鄉鎮辦事處選派一批群眾擔任民間河長,管好自己房前屋後、公共場所中的小微水體,營造『溝順、渠暢、塘清、壩淨』的秀美水生態氛圍,引導居民向綠色生活方式轉型。
山因水而靈秀,城因水而嫵媚。下一步東山區將繼續加快推動小微水體整治,以控源截污為根本,采取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淨化、水系連通等綜合措施,開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有效防治黑臭水體,實現小微水體『三無』,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