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央媒看龍江?駐村第一書記『聯盟』巧解鄉村振興密碼
2022-07-30 08:57:32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場急雨,午後悶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建設村來了一群駐村書記,他們一個個曬得面龐黝黑、滿身泥土氣,來此商量駐村產業聯盟如何高質量撬動鄉村產業振興。

  依安地處松嫩平原,有『中國白鵝之鄉』之稱。黑龍江省教育廳駐建設村第一書記蹇木慶,剛走訪完脫貧戶,撩起衣襟擦著額頭的汗珠,活脫脫一個莊稼把式。

  『咱們駐村產業聯盟要抱准縣域經濟大腿,鵝產業是帶動鄉親們增收的快車!』他的開場白簡單直接。今年5月正式成立的駐村產業聯盟由來自省、市、縣的8名駐村第一書記自發組成,根據各自村的產業基礎,通過資源共享、產業共建形成規模效應。

▲養鵝合作社鵝苗歸欄。新華社記者 魏弘毅 攝

  『有的農戶擔心價格坐過山車,尤其怕外地鵝販壟斷壓價!』建設村黨支部書記尚國慶有些擔懮。建設村多年前吃過虧,散養奶牛成規模後奶質不過關,加上縣域乳品企業自建牧場,村民紛紛把上萬元的奶牛當肉牛含淚甩賣。

  『咱們駐村產業聯盟就是要破解這類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僅靠一村一地是沒有市場議價能力的。』黑龍江省地震局駐依安縣利民村第一書記楊文東接過話茬兒,指了指現場幾位駐村書記,大伙兒跟著點頭。去年他們經常凌晨駕車滿載笨鵝奔回城市送貨、趕展會,幾個村的大鵝合作社都沒少賺錢。

  電商是哈爾濱商業大學駐依安縣太民村第一書記章劉成找的『門路』,駐村第一書記們直接把各自村的產品,『嫁接』到他的電商平臺和品牌。太民村是依安縣電商示范村,依托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學院技術團隊支持,去年成立了村農食品有限公司和民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司加工銷售豆粉、鮮食玉米等特色農產品,同時幫各村銷售地產笨鵝、笨雞等養殖產品,銷售額達200多萬元。

  太民村一家養鵝合作社裡,淡黃色的鵝苗擠成一片。太民村黨支部書記任延輝說,村裡有大型養鵝合作社3個,駐村產業聯盟既幫著對接鵝制品加工企業,也拓展電商銷售渠道,破解了產和銷的問題。

  70歲的太民村農民劉琴,握著自家院裡一人多高的玉米稈告訴記者,駐村產業聯盟給的訂單價格是6毛多一穗,這個鮮食玉米比普通玉米能多賺一倍。『過去每個駐村書記是「單打獨斗」,盯著自己村裡的一畝三分地,生產的產品少、加工企業吃不飽,特色產業很難強起來。』齊齊哈爾市教育局駐依安縣文合村第一書記田繼紅說,駐村產業聯盟是大家一起進行市場調研、規避風險、利潤共享,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農民在庭院種植的鮮食玉米。新華社記者 魏弘毅 攝

  蹇木慶是駐村產業聯盟的發起人之一。他說,選准一個適合的鄉村產業既要有『強人』帶領,也要有市場『打磨』,更要把『天線』和『地氣』連在一起。剛駐村,他就開寫『駐村生活』公眾號,無論是如何深度開發『原字號』、多為農民『造飯碗』,還是如何為基層農村減壓減負,這些記錄和思考引發了駐村書記們的共鳴,駐村產業聯盟由此成立。

  近年來,依安縣形成了種、繁、養、加、銷『鵝產業』全產業鏈,萬只以上的養鵝大戶39戶,鵝年飼養量達到300萬只,屠宰加工能力1000萬只,帶動全縣農民增收6000萬元。

  夜晚,記者借宿在村裡,正好趕上電路改造,村裡停電,場院裡點上了一盞應急燈。蹇木慶說,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駐村產業聯盟就像這盞燈,要在關鍵時刻發光。聯盟中有的駐村書記已快到任期,雖人將走,但心卻留在了村裡,關於鄉村振興的『答卷』還在繼續。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