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5日訊 (記者 許諾)日前,『奮進新征程 龍江新實踐』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龍江行活動啟動。參加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龍江行的20餘位編輯、記者們分批抵達黑龍江。在他們眼裡,龍江是怎樣的?在為期5天的采訪活動中,采訪團奔赴哈爾濱市、大慶市、齊齊哈爾市,借助網絡的力量,以多媒體、全方位的報道形式,傳遞出他們眼中的黑龍江。

4日中午,網絡媒體龍江行的編輯記者們啟程前往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興十四村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甘南縣城東南17公裡處。

興十四村是一個山東『移民村』,『住馬架子茅草屋,吃的菜渣和糊糊』,是第一代墾荒人對早年生活最深刻的記憶。由於土地薄,種地產出十分有限,興十四村成了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在村黨委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興十四村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不斷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帶動旅游等第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口聚集,實現了產城融合發展。

甘南縣興十四村黨委書記付華廷是甘十四村最早期的『拓荒者』。1970年,付華廷當選黨支部副書記,1972年,23歲的付華廷被推選為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受過窮、挨過凍的他向父老鄉親們莊嚴承諾:『不讓一戶受窮!』

付華廷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困難面前不能當「孬種」!』為了搞農業機械化,他東拼西湊了8000元買拖拉機零部件,組裝了興十四村第一臺拖拉機,當年開墾荒地4000多畝,就打了100多萬斤糧食,取得了大豐收。就這樣由一臺到兩臺,發展到現在的500多臺套大型農機,興十四村糧食越打越多。後來,付華廷又帶領村民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搞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種植業和村辦企事業搞得紅紅火火。如今,興十四村已累計人工栽種松林1.3萬畝,評估總價值達3億元;佔地4000畝的農業生態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遠近聞名的『龍江第一村』。

如今,興十四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成功實驗種植超大西瓜、美國提子、大連的大櫻桃、靈芝等名優特品種,種植香瓜、葡萄、草莓、食用菌等各種有機綠色果蔬20餘種。超大西瓜最大168.8斤,有機草莓12月份開始上市,每斤最高售價50元,每棟大棚純收入5萬元左右;香菇每棟效益約9萬元左右,平菇每棟效益為5萬元。棚室種植戶的一個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於旱田一百畝地的收入,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興十四村把民生事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動力,持續提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下步,興十四村將狠抓招商引資上項目,找市場、找財源,向市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力爭2022年末,全村經濟總體增長5.5%,總資產達到25.9億元,總產值21.6億元,人均年收入8.4萬元。把興十四村建設的環境更美、產業更強、村民更富、腰包更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