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即將達到終點,有的人選擇:換一種方式讓愛和生命延續。他們,是遺體(眼角膜)器官捐獻者,雖普通而平凡,卻以超凡的善舉,感動了無數人。
在鶴城,董涵彬、任玉霞一家人,就是這樣讓人敬佩的一家人,家有四人是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者——
早在2004年12月和2010年7月,董涵彬的父母董維新、李義琴,在市紅十字會的幫助下,相繼完成了他們生前遺體(眼角膜)捐獻的夙願,將他們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2013年5月8日,董涵彬、任玉霞夫妻二人,也簽下了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者登記表,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為中國的醫學作貢獻。
『任姐,你要加油,你看你做了這麼有意義的事,身體也會慢慢好起來的……』前幾天,市紅十字遺體(眼角膜)器官捐獻志願服務隊隊長高岩又去看望生病的任玉霞,見她狀態不佳,鼓勵她說,『一定要堅定信心,你也是心中有愛的人,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任玉霞在1987年生下孩子後,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後被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之後的30多年,她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丈夫董涵彬始終守護在身邊呵護有加。近幾年,由於病情加重,任玉霞只能臥床生活。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患病妻子,董涵彬提早離開相對穩定的工作,一邊打著零工,一邊陪伴著虛弱的妻子。前段時間,任玉霞體內血小板數量檢查為0,又因腦出血險過『鬼門關』,現在她只能靠去醫院輸血維持生命。
這些年,為了給妻子治病,夫妻倆已沒有積蓄,但他們卻擁有兩份值得驕傲的『財產』:紅十字組織和齊齊哈爾醫學院為他們的父母頒發的遺體捐獻榮譽證書。
『這是爸媽留下的財富,這財富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躺在床上的任玉霞,雖然沒有一點力氣,但提起捐獻遺體的事,還是強打精神,讓董涵彬扶她坐起來。
拿著這兩份沈甸甸的捐贈遺體榮譽證書,任玉霞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獲得了新生,我想我有一天也會幫助其他人帶來希望,我和爸媽會以另一種方式「團圓」。』
『之前我爸媽在電視節目中,看到有一位老人,在臨終前表達想要在死後將身體捐獻給國家,將眼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董涵彬坦言,當年父母的決定,就是源於一個偶然。當時二老深受感動,也萌生了這樣的心願,並征求了5個兒女的意見。
『剛開始我們是不同意的,畢竟「入土為安」。』受『落葉歸根』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兒女最初並不理解他們的想法。後來在兩位老人的耐心開導下,幾個兒女也逐漸想通了。
2004年5月,在市公證處的公證下,兩位老人在市紅十字捐獻人體遺體器官志願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遺體(眼角膜)器官捐獻,對有需求的患者來說,是重生的希望;對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寄托哀思,是生命的延續。
『爸媽是我們的榜樣,每年的清明節到遺體紀念碑祭奠他們,都會感覺他們的生命很有價值。』2013年5月8日,在第66個世界紅十字日當天,董涵彬、任玉霞也簽下了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者登記表。
這些年,妻子的身體被病魔折磨得很痛苦,董涵彬滿是心疼。眼眶泛紅的他告訴記者,曾經多次問過妻子,當初做這個決定後不後悔,她總是搖搖頭,特別堅定地說,『不後悔!這就是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