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央媒看龍江?讓老林區煥發新活力
2022-08-30 09:41:02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廣開思路、多措並舉,把轉型文章做好、把發展路子拓寬,就能實現林區保護、建設、發展的多贏共贏

  臨近中午,黑龍江省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林場『養順農家院』裡人聲鼎沸。69歲的劉養順正忙著端茶上菜,從後廚到前廳來回穿梭。當了大半輩子林業工人的劉養順,退休後辦起了農家樂,吃上了生態旅游飯。包括劉養順的農家院在內,溪水林場的農家樂和民宿目前已經發展到34家,形成了溪水農家院一條街。如今,伊春老林區的群眾愈加懂得『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以全面保護為前提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端上了『綠色飯碗』。

  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怎麼樣,林區生態保護怎麼樣,林場職工生活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於心。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過去林場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是為國家作貢獻,現在林區全面停伐、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同樣是為國家作貢獻。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項艱巨任務,要廣開思路、多策並舉。』從新中國第一批開發建設林區,到出現林業資源危機,再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伊春變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為護山養山、種林愛林,走上轉型發展道路,一山一林、一草一木都是綠色發展結出的碩果。

  讓老林區煥發新活力,前提是守好生態底線,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來到鐵力林業局馬永順林場,可見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馬永順生前和家人一起栽下的5萬多棵樹木郁郁蔥蔥。傳承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精神,馬永順林場職工數十年間又義務植樹50萬餘株。扛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主責主業,需要從單一保護林木林地為主,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野生動植物系統保護轉變,全面提昇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過去5年,伊春落實森林資源管護面積33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83.8%。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留住綠水青山、河湖林草,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正在這片黑土地上繪就。

  著眼長遠,必須走出『獨木經濟』的困境,寫好林區轉型發展的答卷。近年來,伊春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確立了『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的定位,持續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數據顯示,近5年伊春累計接待游客65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達500億元以上。實踐證明,廣開思路、多措並舉,把轉型文章做好、把發展路子拓寬,就能實現林區保護、建設、發展的多贏共贏。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纔能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林區群眾。轉型發展成效如何,歸根結底要看群眾是不是安居樂業。在伊春,除了生態旅游蓬勃發展,藍莓、榛果、木耳、蘑菇等生態產品也打開了銷路,林下經濟帶動力日益強勁。近年來,從全力安置停伐後林業富餘職工,到面向林區職工實行紅松果實采集權網絡競價承包,再到建立林區職工工資合理增長機制……一系列務實之舉、惠民之策,讓群眾增收有了更多渠道、更足後勁。劉養順高興地說:『如今林區人的日子,像小興安嶺的綠色一樣幸福綿長。』

  前不久,電視劇《青山不墨》熱播,展現了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人民共和國共成長的感人故事。奮斗創造歷史,實乾成就未來。新時代新征程,伊春林區群眾正以銳意進取的拼搏姿態,奮力書寫改革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