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1日起,東北網策劃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報道。對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龍江的平凡人,對他們不平凡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刻畫和挖掘,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家鄉的深沈熱愛和深情告白。
東北網10月1日訊(記者 陳顯春)在海倫市眾多的榮譽稱號裡,『剪紙之鄉』無疑是最閃亮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在2006年之前,海倫的剪紙藝人們,把他們的作品當成藝術品放之高閣或當成贈品捨與他人。除了藝術價值,它的效益幾乎為零。

任景權介紹剪紙作品。(受訪者供圖)
然而,這一切,都在2006年之後,迎來了大變樣。這一年,土生土長的海倫人任景權成立了海倫市景泉文化產業中心,主營剪紙作品。『把剪紙藝術產業化,我是黑龍江省第一人。』任景權說。
彼時,人們紛紛外出尋找發展機會,尤其是做文化產業,北上廣纔是首選之地。任景權偏偏劍走偏鋒,要在小城鎮闖出一片天地,他的『非分之想』,很快受到了打擊。
胡春光是任景權的發小,在得知他要成立文化公司經營剪紙時,也勸他說:『在一張紙上扣個窟窿,就能賣錢,你太異想天開了。』

任景權展示剪紙作品《百福圖》。(受訪者供圖)
當時確實很難,沒有剪紙藝人支持,設計的產品就生產不出來。即便再難,任景權也沒有放棄,因為,他有『黑龍江剪紙最大的市場一定在海倫』這樣的自信,加之他的美術功底學習過簡單的剪紙設計,他堅定地認為把剪紙做成產業化一定能行。
經過認真梳理,任景權開始在全省拜訪繪畫藝人,通過對擅長畫山水、人物、國畫的這些資源整合,最後變成了剪紙風格,然後統一設計包裝向外推銷。隨著市場逐漸打開,一些觀望的剪紙藝人們看到了作品的市場價值,也紛紛加入到景泉文化公司產業鏈,從設計、畫稿、剪刻、裝裱裡面,體會到了手藝的價值。
景泉文化公司參加文化展會。(受訪者供圖)
如今事業有成的胡春光,再次對記者談起任景權時滿滿的敬佩:在剪紙這個領域裡打拼很艱難,當時作為朋友來看,從事文化是小眾的產業,不是很支持,但現在從社會的發展來看,他無疑是先行了一步有遠見,他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
『當時我們都20幾歲,剛出校門就成為了好朋友,任景權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自己的產業很不容易,把自己熱愛的東西變成一生的事業。他不是商人不逐利,只是堅持做自己喜愛的事。』海倫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常委張彥波說。
采訪中,任景權告訴記者,他現在開始做一些短視頻,為海倫的特產等代言,當地人都知道,海倫有個搞藝術的大網紅,名叫『東北哥』。
『做好文化產業,只能守住一塊地域,就拿海倫剪紙來說,它把海倫的風土人情通過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剪紙裡面,形成了海倫特有的剪紙藝術特色,不能離開海倫去其他地方做。文化產業就這樣,當你把一個地方的特色、人的思想,包括自己的所感所悟匯聚一起,最後形成獨特的文化理解,通過作品展示出來,纔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氣息,纔能被消費者認可。』任景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