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囑托:
2018年9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建三江七星農場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聽取園區開展精准農業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情況,向科研人員了解水稻繁育、土壤測試分析、栽培和推廣種植情況。習近平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纔。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創新攻關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四年前,與總書記握手的瞬間,那手掌的溫度和傳遞出的力量和信念,讓我記憶猶新,仿佛就在昨天。』站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500畝水稻試驗田裡,看著不同品種、不同品系的水稻長勢喜人、即將收獲,園區負責人張少波回憶起總書記來到園區,他當時負責向總書記匯報土壤化驗情況的情景。張少波說,總書記問得詳細又專業,每次想起當時的場景,他總是特別激動。聲聲囑托,言猶在耳,張少波從未忘記。
四年來,這支平均年齡33歲的青年科研隊伍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守科研崗位,勇於擔當、創新拼搏,不斷強化科研隊伍建設,努力打造科技研發平臺,以科技創新攻關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為實現北大荒集團『三大一航母』建設工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良田增產技術是核心,這兩年我們充分發揮技術帶動作用,累計推廣超早育秧、側深施肥等實用新技術31項。』說起這兩年的成績,90後技術人員李光旭的語氣裡帶著點小驕傲。農業發展主要靠科技創新,園區每一名科研人員深知,作為頭頂北大荒國家科技園區這個『金字招牌』,他們唯有在農業科技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加大科研設備更新引用上下功夫、出成果,纔能把這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張少波介紹,七星農業科技園區主要承擔著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技術推廣應用、農業人員培訓等功能。據統計,自組建至今完成各類試驗示范項目730餘項,其中轉化國家級科研成果48項,推廣葉齡診斷、側深施肥、毯式育秧等實用新技術29項,2019年華中農業大學院士工作站又落戶園區,開展水稻分子育種技術研究。今年重點在良種引進、良法配套、良田保護等方面開展研究,落實試驗課題共60項。
大數據平臺提供基礎保障
金秋時節,稻浪滾滾,在三江平原的千裡沃野上,看著豐收在望的稻田,張少波體悟著農業科技進步的豐碩成果。
目前,園區新建的集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成果應用於一體的農業科研管理大數據平臺,就是優秀的人纔、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有機融合。平臺收集了農場近10年的化驗室檢測數據、60年的農業氣象數據以及歷年各類科研課題738項,為打造農業科研基礎數據庫提供了保障。2020年平臺將物聯網技術、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到科研生產,建立了國內領先的『農田有害氣體監測』和『水稻智能葉齡診斷』系統,實現對農作物、農田環境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精確化管理,推進農場智慧農業建設。
幾年來,這個團隊還實施了『農藝農機農戶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的技術試驗示范,充分發揮技術推廣帶動作用。其中,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1個百分點,全場每年可減少肥料投入超2000噸,節約成本600多萬元。
讓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現華麗轉身是這個團隊2021年實現的一個目標。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的總體要求,這個團隊將園區智能溫室種植區進行昇級改造,打造現代化『植物工廠』。新建水培展示區、氣霧培養展示區實現蔬菜的工廠化生產。氣霧培養作為當前農業生產中最先進的栽培模式,不僅可以縮短蔬菜生長周期,提高單位面積的復種指數,達到節本增效的效果,並且蔬菜色澤、口感更佳。目前已經培育蔬菜36個品種,3萬餘株,植物工廠已經實現采摘。
構建黑土保護新模式
濃濃黑土情,漫漫科研路。科研團隊深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的深遠意義,這也是不斷激勵他們這個集體從事農業科研的強大動力。
『七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從2014年的4.08%提昇到了2021年的4.279%,實現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1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02個百分點。』七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化驗室主任金立軍說,這是七星人多年努力的成果。
黑土地是北大荒最寶貴的財富。近五年,七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不斷提昇。為切實保護好黑土地,他們用『三減』行動、科學種田、科技助力不斷為黑土加『油』,守好用好『飯碗田』,保護這片『耕地中的大熊貓』。他們落實『藏糧於技、藏糧於地』戰略,讓黑土地吃上『營養餐』,重點開展秸稈還田耕作、秸稈促腐熟、控氮減磷穩鉀、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等黑土地保護技術創新攻關,通過革新傳統農業種植方式,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逐步構建起用養結合、生產生態兼顧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確保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穩步提昇。
張少波介紹,他們團隊在我省率先提出控氮減磷穩鉀優化施肥技術,幫助種植戶建立了科學的施肥模式,保護了黑土地的耕地質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他們通過對水稻生長發育和生產環境狀況進行信息獲取,應用大數據構建水稻生產數字模型,建立了水稻智能葉齡診斷、水稻生長田間環境數據采集、水稻低空遙感田間管理等數字模型,實現了水稻生產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幾年來,這個團隊在應用寒地水稻『三化兩管』技術基礎上,形成了三江地區寒地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模式,累計推廣面積3100萬畝,使得水稻平均畝產由原來不足400公斤,提高到目前620公斤左右,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9億元,實現了為良田增產提供技術支橕、為農戶致富奉獻智慧力量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