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1日起,東北網策劃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報道。對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龍江的平凡人,對他們不平凡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刻畫和挖掘,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家鄉的深沈熱愛和深情告白。
東北網10月2日訊 (記者 許諾) 在牡丹江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展示館中,滿族刺繡(滿族刺繡渤海靺鞨繡)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孫艷玲,笑盈盈地迎接著來來往往的觀眾。

孫艷玲。(受訪者供圖)
孫艷玲從2001年起開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並專研靺鞨繡,後成立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滿繡這一古老的滿族技藝,孫艷玲先後在牡丹江建立了渤海靺鞨繡生產基地和展示廳,並開辦了7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孫艷玲帶領繡娘們學習刺繡。(受訪者供圖)
孫艷玲早早就敏銳地意識到商務禮品未來發展具有廣闊前景,開發了商務禮品系列產品,以東北冰雪景觀為主題創作出一批刺繡作品並改成不同的產品,短短的幾年裡,逐步打開了國內外市場。

渤海靺鞨繡衍生品。(受訪者供圖)
孫艷玲常說,『我是土生土長的牡丹江人,我的家鄉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我把家鄉的樣子用靺鞨繡這項古老的技藝呈現出來,還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本土特色,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孫艷玲在弘揚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帶動龍江文化產業,二十多年來,免費公益培訓下崗女工、農村留守婦女等,使她們掌握了一門技藝。
在孫艷玲剛剛創辦的渤海靺鞨繡大師工作坊裡,一名身著古裝的繡娘飛針走線。她叫蔣麗娜,2007年,剛剛高中畢業的蔣麗娜找到了孫艷玲學習。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今年33歲的蔣麗娜已經是孫艷玲公司的總經理,作為渤海靺鞨繡第五代省級傳承人,她培訓了兩萬多名學員,這些學員不但掌握了渤海靺鞨繡技藝,他們還以回收學員繡品的方式,創收達7000多萬元。

渤海靺鞨繡第五代省級傳承人蔣麗娜。(受訪者供圖)
2005年,21歲的王彥霞找到了孫艷玲學習滿族刺繡的技藝。雖然從來沒有接觸過渤海靺鞨繡,但她卻很認真,王彥霞學得執著、孫艷玲教得細心,經過幾年的打磨,王彥霞也成為了第五代渤海靺鞨繡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第五代渤海靺鞨繡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王彥霞。(受訪者供圖)
這一路走來,令王彥霞最驕傲的就是2015年她帶著作品參加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當時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當王彥霞把在米蘭拍的視頻傳回村裡時,小村沸騰了,村支部書記還為王彥霞的父母戴上了大紅花,王彥霞的刺繡作品走出國門,為村裡爭了光。
孫艷玲說:『是無數龍江的姐妹們支橕著我走到現在,讓我手中的雪球越滾越大,我希望帶領著姐妹們共同致富,用非遺振興龍江。』

孫艷玲正在刺繡。(受訪者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孫艷玲還將非遺文化產業與數字產業相結合,創建的牡丹江數字滿繡元宇宙展示館即將落戶牡丹江市,展館佔地3500平方米,共有四層展廳,展館將千年歷史的滿族刺繡文化『搬上』元宇宙3D虛擬場景中,沈浸式再現千年前滿族刺繡時空場景,讓更多的人了解滿族刺繡,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發展虛擬化、沈浸式、數字化發展。
孫艷玲說,她將繼續以匠人之心,繼續發揮文化產業的力量,發展非遺品牌培育工程、文化創新工程,實現文化精品創作和文化產業發展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