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糧』
2022-11-17 08:30:2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是真的水稻嗎?』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黑龍江單元,一簇簇金燦燦的水稻吸引了一群小學生好奇的目光。

  『是的,這是從黑龍江省綏化市空運過來的,大家可以摸一摸、聞一聞。』講解員指著水稻上方的種子牆說,『這些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的種子都是黑龍江省自主繁育的,背後凝結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千裡之外,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生物技術育種團隊帶頭人潘國君正在實驗室內精心挑選即將參加區域實驗的水稻新品種樣本。

  『我出身農民家庭,小時候常想,如果家家戶戶都能吃飽大米飯,該多好!』為此,潘國君立志學農,進入農科院水稻所工作後,他發現,那時主導黑龍江的水稻幾乎都是外國品種,『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裝著國外芯片的種子怎麼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黑龍江是寒地稻作區,生態條件特殊。種植水稻,不僅受年平均氣溫和有效積溫低、年際降水量和氣溫差異大等氣候限制,還存在秋季溫度低、水稻灌漿慢、乾物質積累少等現實阻礙。為解決寒地早粳稻品種難高產、難穩產問題,潘國君帶領科研團隊紮根黑土地、深耕20年,培育出近百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早粳稻品種。此次展覽中種子牆上的『龍粳31』,已連續10年成為我國的主導品種和黑龍江省主栽品種。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相關表述,讓潘國君為之振奮:『種子要牢牢攥在自己手裡,用中國種子種出中國糧,纔能更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但長期以來對進口大豆依存度高。作為育種人,我心裡很不好受。』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副院長鹿文成研究員看來,種子選育就像養育孩子一樣,是個漫長的過程,而育成一個好品種,更是難上加難。

  實驗室裡精准鑒定,試驗田上表型測試。從選育親本雜交得到低世代,再進行南繁加代,多次循環往復得到高世代,再從中篩選性狀優良的品種,進行試驗田表型鑒定……歷時12年,鹿文成所在團隊終於選育出了高產穩產、抗病性強、適用性廣的早熟大豆品種『黑河43』。『黑河43』自2007年審定推廣,2016年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至今累計種植面積已突破1億畝。『今年趕上了好年景,大面積平均畝產220公斤左右,豐產性非常好!』鹿文成面露喜色。

  打好種業翻身仗,最重要的是品種的突破。這些年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集中科研力量開展高產攻關、高產試驗、品種改良,加快破解種源『卡點』,建院以來共育成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1777個。『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娣表示,『目前,我們正面向全球招聘農業高端人纔,打造農業科技人纔高地,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的「龍江糧」!』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