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制度體系 推進綠色轉型
2022-11-19 07:10: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關雁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1月19日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對於未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部署中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更加優良,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用更加凸顯』,這對於我們結合省情實際,走出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極具指導意義。

  鞏固提昇綠色發展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發揮出來,黑龍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黑龍江生態多樣性非常突出,是寒溫帶的生物基因庫,不僅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還有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現有耕地約佔全國的13%,平均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水資源量居於全國前列。全省森林面積21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2位;濕地面積3.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近15%;10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居全國第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個,全國最多。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生東北虎再嘯龍江山林。今天的黑龍江,山青、水綠、天藍,綠色發展的底色更足、生態經濟的優勢更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特征之一。實現這一目標,我省就要著力建設『綠色龍江』,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

  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必須著眼於龍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要加快淘汰焦炭、電石、鋼鐵等重污染行業的落後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優化,強化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實現碳達峰後穩中有降,推廣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大力引進主要耗能領域節能環保關鍵技術和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促進先進技術創新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

  推進全面節約戰略落實。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試點和『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提高各類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自覺抵制對環境有害的物質產品和消費行為,選擇環境友好及對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引領生態化的生產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

  引領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在項目申報、審批、核准和產品的設計、生產等環節加強規范和監督,嚴格制訂產品環保等級目錄和綠色消費商品的黑名單和白名單,禁止不符合綠色消費理念的產品投入生產和消費。倡導綠色文明消費,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拓展綠色消費的內涵,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走出獨具特色的龍江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全局,標本兼治,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堅持不懈。

  倡導廣泛參與的生態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輿論陣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貫穿始終。把生態信息公開納入政府政務公開體系之中和『誠信龍江』的建設體系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成果推向應用,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促進綠色發展方式的體系建設。充分考量生態環境建設的因素,更新城市建設規劃,加強土地、礦產、旅游等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發展生態農業,構建全產業綠色食品鏈條。加強生態聚集,形成長期穩定的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研發生態環保領域先進核心技術,推進新能源和資源轉化等科技研發及應用上臺階。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旅游項目。加強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形成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制定機制。調整優化稅收結構,形成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綠色稅制體系。

  推動生態文明的工作創新。建立健全環境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和應急救援體系、責任追究體系;結合實施黑土生態修復、耕地休養、山林止伐等措施,建立資金補償渠道和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提高執法能力和拓展執法范圍,壯大執法隊伍。建立生態環境常態化巡視制度,組建專門巡視隊伍。依據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建立差別化評價體系,加強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的運用,把『軟約束』變成『硬激勵』。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