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9日訊 105個中藥材示范縣、22個示范強縣,26個省級良種繁育基地,35個特色小鎮,51個示范強鄉,17個示范強村和6個中藥材交易市場(集散地),41個中醫藥特色小鎮,23個定制藥園,267個專業村……近年來,隨著中藥材區域布局的形成、產地加工的發展、營銷體系的構建,我省中藥材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粗到精,實現倍增式增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成立了省中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確立了加快打造全省中醫藥千億元產業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省委提出大力發展生物經濟,省農業農村廳圍繞《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生物經濟規劃》,立足『三全三鏈』發展思路,聚焦責任目標,落實扶持政策,狠抓工作落實,推進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制定了《黑龍江省中藥材生產『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黑龍江省農業強省規劃(2019-2025年)》《黑龍江省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9-2025年)》。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優化產業定位,科學設定發展目標,配套完善發展路徑,建成一批規范化道地藥材生產基地。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我省中藥材主要品種種植效益高於玉米等旱田作物2.5倍~55倍。2021年全省中藥材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戶均增收20%左右。僅起收一項拉動勞動用工32.8萬人次,增加勞務收入10多億元。省農業農村廳中藥材發展處處長修國輝介紹,中藥材產業鏈長,用工率高,而且中藥材生長不挑地,林下、林輔用地、丘陵漫崗都能頑強成長,不會與糧爭地。因此,中藥材產業正日益成為拉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樺南縣做精『小紫蘇』,培育『大產業』。縣委書記徐永剛介紹,全縣紫蘇種植面積連續多年保持在10萬畝以上,年產量1萬噸以上,已建成生產紫蘇食品、保健品、藥品為主的紫蘇精深加工產業園區,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年創產值7億元,帶動全縣農民發展紫蘇種植1200餘戶,實現戶均增收4萬元。林口縣做好中藥材產業大、優、強三篇『文章』,種植中藥材16萬畝,產地加工企業16戶,一、二產產值超過10億元。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列為扶貧產業中藥材面積14169畝,年創產值5600萬元。勃利縣出臺了黃芩專品種扶持政策,引進2名博士後成立我省首家縣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中藥材成分提取、產品研發,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橕。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23萬畝,產值近2億元,帶動就業18萬人次,累計增收2700萬元,帶動脫貧人口5萬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湯原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縣委書記徐鳳軍信心滿滿:『到2025年,力爭全縣道地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實現收入15億元,打造五味子、射乾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