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自信自強 凝聚奮進力量
2022-12-17 08:38: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原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是首次將文化自強寫入黨的代表大會報告。

  文化自強,就是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強大的活力創造力、強大的實力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是重要內容。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目標,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到二?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文化建設主要目標任務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可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實要求

  精神文化需要既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層級,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要求更高。體現在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就是人民對精神文化需要迅速增長,文化消費能力顯著增強,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特點。

  黨的二十大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文化建設中,就是要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人民共享。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准確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推出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文化創新成效的最高標准。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戰勝前進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自強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宏偉目標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然而實現宏偉目標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輕輕松松的,越接近目標,面臨的風險就越大,遇到的問題就越復雜。

  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就是為民族立心鑄魂,凝聚團結奮斗的精氣神,構築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礎,使億萬中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增強中國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