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9日訊 (記者 王亮)黑龍江省自然水域眾多,境內有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是我國重要的天然高寒冷水域漁業種質資源庫。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全省已發現自然水域中有魚類105種,民間素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之稱,其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40餘種。黑龍江省魚類水產品與全國大多數省份水產品的差異,主要在獨特的風味和細膩的口感。
龍江魚為何好吃?據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系以及中國水產科學院黑龍江水產所的水產品加工與營養、魚類養殖專家們介紹,可以從魚肉組成成分和魚類生長方式兩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寒、生長緩慢、細膩口感
黑龍江省地處高寒環境,魚類生長緩慢(如鯽至少需兩年纔長成,黃河以南當年即可上市),有利於魚類糖、脂肪酸、氨基酸、特別是鮮味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積累,魚肉肌纖維細、密度大、肌纖維面積比大,韌性好、肌肉剪切力小和系水力大等品質性狀方面表現更好,體現在細膩口感、彈性好等方面。
研究顯示高寒環境下我省優質鯉的魚肉硬度、膠黏性、咀嚼性和彈性分別可達3.5(/g)、0.85(g*s)、4.08(/g)和4.7(%);氨基酸總量約為18%,必需氨基酸可以達到8%,遠遠高於其他養殖區15.5%和6.5%的水平。
原產於我省方正縣的方正銀鯽,粗蛋白含量高達肌肉鮮重的18.01%,氨基酸總量達15.14%,其中鮮味氨基酸佔總氨基酸含量達41.3%,高於人工育種培育的華豐高背鯽的39.3%、揚子大鯽的39.3%和胭脂鯽的38.9%。在口味方面體現出明顯優勢。測定顯示,黑龍江野鯉的粗脂肪含量約1.2%,但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肌間脂肪含量高。
關鍵詞:放養密度低、生態養殖
黑龍江省池塘單產不及江蘇、浙江的十分之一,不及天津、遼寧的五分之一,這是由於黑龍江省畝均放養密度和單產均比較低。一年生產時間僅為5個多月(南方全年生產),魚體應激小、喂料少、患病少。
良好的水質生態環境與寒冷氣候,為池塘自身水體淨化提供充足的時間,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池底淤泥沈積慢、引發異味的某些藍綠藻和放線菌等微生物少,因此魚體無『土腥味』。
同時,全省湖泊水庫采取的是『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方式,既不投喂也不施肥還不用藥;而南方的湖泊多數為網箱或圍網式投喂飼料養殖方式。
正是由於龍江魚營養物質豐富,再經過近6個月的越冬,其肉質變得非常緊密、不肥不爛、異常鮮美,與其他時節的魚或海魚有很大區別,由此形成了沿襲千年的吃開江魚習俗,開江魚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