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0℃左右的低溫呵氣成霜,半人多高的大魚插在冰桶裡,各色江魚層層排列,叫賣聲此起彼伏,場面蔚為壯觀。
這裡是『中國東極』黑龍江省撫遠市,因地處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兩大水系交匯處,素有『中國淡水魚之都』美譽。撫遠原名『伊力噶』,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綠色無污染的水域環境為冷水魚類在此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盛產『三花、五羅、十八子』等21科105種魚類,是中國鱘鰉魚之鄉、大馬哈魚之鄉。

撫遠市東極魚市一角。(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當地魚市早期自發形成。近年來,當地順勢而為,就地昇級改造建起『東極魚市』,是全國淡水魚品種最多的魚品交易市場。
走進小張魚行,電腦上不斷蹦出的『嘀嘀』下單聲、撕扯膠帶的快遞打包聲交織,好似交響曲。老板張雲浩剛剛接單顧客從網上訂購的100條烏蘇裡江大白魚。
『不少都是回頭客,忙「開鍋」了!直播都沒時間整了。』老板娘郭春艷快人快語,乾起活來板正麻利。說著,她從魚筐撿出一條塑封好的冷鮮魚,放進專用打包箱,箱四周緊纏膠帶,最外層再套上編織袋,打包好一條魚平均用三四分鍾。

東極魚市裡小張魚行的老板張雲浩在打包魚品准備發貨。(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從元旦到春節這段時間,每天發貨量很大。一天得發出上百單,遠的賣到廣州、海南等地。』張雲浩說。
『我們祖輩就是靠打魚為生,到了我們這一代開始銷魚,把產業鏈又延長了。』夫妻倆為了更好兼顧事業,忙時乾脆就吃住在魚行,『我們起早貪黑多,這樣方便一些。早晨大概四五點鍾就起來了,晚上可能要忙到八九點鍾。』
過了下午1點,張雲浩兩口子纔有時間吃上午飯。『之前買了1萬多塊錢的快遞箱,這都不夠,還得再去快遞點買些。編織袋子也還得再取幾百個。』午餐時間,他們合計著下一步的安排。
百餘米長的『東極魚市』一條街兩側,加起來有近百個商戶。盡管室外已經滴水成冰,但魚行的伙計們忙得頭上冒熱氣。快遞員開著小車,奔波於各家魚行收取打包好的魚,送至祖國四面八方,為節日餐桌增添一道美味佳餚。

東極魚市的魚販展示售賣的鱘魚。(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已成為『游客打卡地』的『東極魚市』日線上銷售額達30萬元以上,帶動起撫遠市的魚經濟。『我們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深挖漁業潛力,做大漁業品牌,通過開展冬捕節等活動,全力打造「冬季到東極吃冷水魚」IP。』佳木斯市委常委、撫遠市委書記何大海說。
注重在生態保護和謀求高質量發展中尋找平衡的撫遠,不斷加大漁業資源涵養力度,把繁育魚與擴大魚品深加工相結合,延長產業鏈。從『伊力噶』到撫遠市,這座『魚都』,正走出『因魚而生,因漁而興,因生態而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