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被稱為『中國最冷小鎮』。立春已過,但這裡的白山依然是冰雪覆蓋,晚間氣溫零下30攝氏度。走進白山,游客第一眼就會看到一方寫著『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字樣的巨石。

在白山建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是呼中區人民法院開展新時代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創新舉措。近年來,呼中區法院提出構建『法律監督+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全方位司法保護體系,在橫向上建4個司法保護基地為緯線,在縱向上建呼瑪河全流域司法協作機制為經線,密織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服務保障大興安嶺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戰略。
除『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外,2022年,呼中區法院還在黑龍江省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博物館掛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宣傳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有1000餘人來到該基地參觀學習;在呼中林業局永青林場掛牌『生態環境恢復示范基地』,並將其作為推行『補植復綠』恢復性司法裁判的示范場所;在呼中區法院審判庭掛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示范基地』,已在此開庭審理12起涉環資刑事、民事案件。
4個基地共同構建起呼中區法院融合環境資源審判、法治宣傳、環保教育、生態修復於一體的司法保護多功能平臺。
呼中區還有一條美麗的呼瑪河。這條發源於呼中區的河流,自西向東流經呼中區、塔河縣、呼瑪縣,注入黑龍江,是大興安嶺不可缺少的『血脈』。
為保障這條『血脈』暢通清潔,呼中區法院推出了另一項環資審判創新舉措。2022年6月,該法院聯合塔河縣人民法院、呼瑪縣人民法院,實施呼瑪河全流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根據協作機制,3個法院每年召開聯席工作會,編發信息簡報,研討交流審判信息和典型案例,統一呼瑪河流域內類案裁判標准。同時,呼中區法院還與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建立工作互動機制、與河湖長辦公室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在岸線防護等關鍵領域突出『府院+社會』聯動保護作用。
在呼中區周邊林地上,記者看到了野生動物的腳印。據了解,呼中區法院會不定期組織環資案件的巡回審判、普法宣傳,一些靠山吃山的居民日漸轉變了觀念,主動把環境讓給森林,還給野生動物。近些年來,呼中區法院涉環資刑事案件數量連年下降,2022年僅受理1起此類案件。『如今,在呼中區看到野生動物腳印已屢見不鮮。』呼中區法院院長代躍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