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雨水時節,冰城萬物開始睜開惺忪的睡眼,有一批種子卻還在『冬眠』。走進位於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陣陣涼風乾爽撲面,5萬餘份種質資源在-18℃的環境中做著『酣夢』。
種質資源庫是進行種質保存的主要形式,因存放量大常常被稱為『生命方舟』。『我們通過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如溫度與濕度等,以此來抑制種子萌發,如同讓它們冬眠一般,達到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目的。』控制室內,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中心主任韓微波一邊操控屏幕,一邊向記者介紹,這裡的種質資源一般可以保存20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黑龍江省是全國擁有寒地作物資源數量最多的省份。去年,省農科院草業研究所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黑龍江大學國家甜菜種質資源中期庫以及省農科院克山分院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試管苗庫一起入選首批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名單。此外,還有9個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共保存各類種質資源14萬餘份。
記者從省農科院了解到,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的前身是該院在1982年建設的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歷經40年堅守和努力,共保存大豆、玉米、水稻等國內外作物種質資源5萬餘份。累計向社會提供種質資源7000餘份,為全省乃至全國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和優良品種供給貢獻了『龍江基因』。
千金易得,一種難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其中,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准鑒定評價機制被放在重要位置。省農科院迅速響應,立即啟動了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工程重點項目『主要農作物優異抗性種質資源挖掘與共享利用』。
『種質資源庫建立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種質資源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對此,韓微波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庫藏的某些種質資源屬於『單項冠軍』,在產量或抗逆性等單一性狀上表現尤為突出,經過一系列改良培育,它們就有可能蛻變成各項性狀皆優的新品種,加冕為『全能冠軍』。所以在專家的眼中,種質資源不只是一粒普通種子,更是一塊無比珍貴的『金疙瘩』。
沒有優異的種質資源,品種培育就會成為『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主要農作物優異抗性種質資源挖掘與共享利用』項目將是一場對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生動實踐。
『這個項目將依托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重點開展寒帶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挖掘優異抗性種質資源,創制生產和育種急需的株型、抗性、品質等性狀突出的育種新材料,實現主要農作物優異抗性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使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材料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韓微波說。
記者離開時,庫內仍是一幅有序忙碌的景象:種質資源收納室又到了一批新種子,工作人員認真登記入庫;雙十五乾燥間內,篩選合格後的種子開始慢慢脫水;全智能人工氣候植物箱中,『閉關』四天的玉米粒長出了尖尖的嫩芽;控制室的大屏幕上,中期庫內的種質資源持續著『冬眠』直播。這兒『靜悄悄』的,這兒也『鬧哄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