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7日訊 春風送暖,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備耕畫卷,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這幅圖裡,有選種子買化肥風塵僕僕的農民,也有忙著檢修器械衣服被蹭得黑亮的維修師傅,還有一些忙著為農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科技特派員。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截至3月21日,全省參加普及型培訓的農民已達95.64萬人次。
『這次參加縣裡組織的糧食作物提質增效培訓班,收獲特別大。』樺川縣橫頭山鎮葡萄溝村玉米種植戶劉剛說。
此次培訓,科技特派員們為農戶進行了農作物病蟲害治理及農作物植保培訓,成了農民們的『家庭教師』。
樺川縣農技推廣中心玉米和大豆植保專家陶秀華說:『講課前,我們對這裡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了解,講課過程中,我們根據大家提出的問題一一作答。』
『我們每位技術員要發展5戶科技示范戶,為有科技需求的種植戶進行面對面指導,切實解決制約農業生產的難題,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包扶關系,為糧食增產增收打好基礎。』樺川縣農技推廣中心農作物病蟲害治理專家李秀華說。
一上午的培訓轉瞬即逝,課程結束後,種植戶們主動將老師『留堂』。
『大家要想種植優質米品種,就要控肥減氮。因為大米中的粗蛋白含量越高食味值越差,建議每畝施入純氮控制在16斤……』
在肇源縣肇源鎮四方山村,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專家李坤的水稻種植培訓課吸引了無數種植戶。
從高食味值水稻品種的特性,到水稻育苗關鍵技術,再到水稻氮肥減施配施微生物菌肥生產技術,李坤耐心地為種植戶們講解著。
『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我們輕松地學習到新種植技術和新品種,相信今年一定會有好收成。』村民李沛佔對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
省農科院科技推廣處處長馬冬君介紹,自2月起,省農科院派出500餘名科技特派員以專家團形式下沈一線,開展科技助農服務。
馬冬君說:『我們邀請全省28個縣域的211位一線種植戶、合作社社員及基層農技人員,就品種選擇、農業機械、棚室蔬菜、農牧循環、畜牧養殖等問題進行培訓。』
哈爾濱市木蘭縣利北村,忙了一上午的王原從育苗大棚走出來,一邊吃午飯一邊點開手機裡的『水稻育苗』課。
『這是哈爾濱市農科院的「科技助農網絡課堂」,過去遇到難題都靠自己摸索,現在有了網課,想聽什麼一搜就行,專家指導我們科學種地,省時省力心裡有底。』王原說。
哈爾濱市農科院農業教育分院副院長王煒介紹,自2021年開辦助農網絡課以來,推出了涵蓋農業政策、作物種植、畜牧和水產養殖等13類課程,推廣了百餘項農業技術,覆蓋120個品種,精心制作的圖文課、視頻課、直播課達500餘節。
『網絡課堂能否被接受「接地氣」是關鍵。』王煒說,為了讓網課『落地』,他們采用調查問卷、實踐教學反饋信息、農民座談等方法,提昇課程針對性,高效回應農民期盼。
『考慮到學員大部分是農民,為降低學習難度、提昇學習效果,網絡課內容以實操為主、理論為輔,我們特別邀請了農民中的「土專家」參與錄制,將他們的「心得」和「絕學」分享給廣大農民。』王煒說。
網上學習的效果怎麼樣?哈爾濱市雙城區單城鎮政久村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陳剛是見證者之一。
『我在網課上學到了許多實用技術,提高了水稻種植本領,在老師們組織的培訓微信群,種植戶們經常在一起交流,讓我提昇了經營管理能力。』陳剛說,現在合作社已從原來的300多平方米的廠房拓展成7800平方米的規模化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