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11日訊 從上年秋收結束到來年開春,本是東北嚴寒地區農民的『貓冬期』,但四方臺區太保鎮九三村村民孫鳳玲和她的家人卻沒有閑下來,靠著在棚室種植發芽蔥,平均每年都會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
與她家一樣,目前村裡有數十戶村民從事發芽蔥種植,因發芽蔥的生長周期短、易管理,這讓村民在農閑時,足不出村就有錢可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有了產業,發展就有希望;產業多元化,致富路更寬。
四方臺區太保鎮是市轄區中耕地面積最大的鄉鎮,城郊農業優勢較為明顯。
如何借助自然資源優勢,依靠項目建設引領發展,進而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助力全面鄉村振興?
四方臺區走出了一條做大做強『一村一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成功之路。
解放思想、轉變思維、開拓思路。四方臺區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創新做強『一村一品』,打好農業產業『特色牌』,持續鞏固拓展深化『N+X』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不僅實現了集體有收益、村民有增收,而且為全市鄉村振興創造了經驗。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通過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集聚化、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特產品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
發展產業經營創收。依托山水、田園等特色資源優勢進行開發,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產業發展模式。
利用中央、省級銜接鄉村振興資金,發展太保鎮靠山村高鈣果罐頭果汁生產加工、開源村黏玉米生產加工、眾合農機合作社農機、長富村黏豆包等一系列產業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發展特色種植創收。引導鼓勵各村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扶持農民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作物。
長富村具有悠久的黏豆包制作歷史,引導農民擴大黏玉米種植面積,加工黏豆包,年總銷售量在4萬斤左右。具有三十多年的柞蠶養殖歷史的山河村,利用當地豐富的柞樹資源,引導農民發展柞蠶養殖產業,戶均年增收數萬元,柞蠶養殖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絲路』。
依托四面環山、坡地較多的實際,靠山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榛子、沙棘等經濟作物種植,把昔日荒山變成如今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目前,村裡發展高鈣果110畝、沙棘110畝、大榛子1000畝、黑果花秋450畝,已形成了以高鈣果、沙棘、大榛子、黑果花秋為主要原料的綠色果品系列品牌,高鈣果罐頭廠年加工鮮果3萬斤,收益頗豐。
發展龍頭帶動創收。四合村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胡蘿卜,致富帶頭人白雲龍帶領成立了昊天蔬菜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多年堅持致力於發展胡蘿卜經濟,並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來源。
依靠科技動力和市場活力,探索打造『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和發展胡蘿卜種植業,實現了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統一銷售,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農業振興之路。發展至今,合作社不斷壯大,種植面積將近2000畝,小小的胡蘿卜不僅搶佔了國內市場,還拓展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際市場,成了省內較大的胡蘿卜單體供應基地、東北三省具有影響力的胡蘿卜種植和深加工基地。
太保胡蘿卜不僅被選入當地名優土特產品名錄,認定為雙鴨山綠色有機食品基地,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稱號產品,而且還發展成為四方臺、雙鴨山乃至黑龍江的一個具有地域特征的農業特色產業,成為黑土地探索農業轉型發展方向的一塊『試驗田』、一畦『風水地』。
發展輻射帶動創收,積極發展『村集體+農戶』模式,以村民自籌資金與村集體合作形式,建立合資企業,通過企業的實體化運作,培育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產業鏈,構建產業帶動的發展格局。
九三村以綠色蔬菜種植為主,打造了『綠春鄉』蒜苗、發芽蔥、白菜等多項綠色蔬菜品牌,春天旺季每天發往外地市發芽蔥和蒜苗分別達到六千斤和上萬斤,實現產值500萬元左右,如今九三村已成為我省東部地區最大的蒜苗生產地。
為增加農民收入,村裡安排專業的農技人員指導種植,還開發了花圃和食用菌大棚的種植,村裡正計劃建設集采摘和旅游一體的生態百菇園,增加村集體的收入。
發展生產服務創收。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為農戶開展農業生產配套服務,增加集體收入。結合黑土地保護和秸稈綜合利用,『眾合』農機合作社年收入超過百餘萬元。
四方臺區正在持續抓好產業幫扶,積極對接各級專項扶持資金並鼓勵村民自籌資金,同時充分吸納村集體入股和村乾部入股,因地制宜組建農機合作社,開展高鈣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種植精深加工,不斷拓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渠道,拉動村集體經濟收益穩步提昇。
如今的四方臺區,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增強了,廣大村民歡聲笑語更多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正悄然發生,村級集體經濟正在持續發力,助力鄉村振興在黑土地提檔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