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搶抓農時忙春耕 | 父子倆的水稻育秧賽
2023-04-17 08:2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梁金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17日訊 老話說,好苗八成糧。育出優質秧苗是獲得好收成的關鍵,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雞西市雞東縣的一對父子卻為了誰的育秧法子更好起了『爭執』。

  今年66歲的孫清是莊稼地裡的『老把式』,遵循著多年的農事經驗,精心侍弄著黑土地。每年這個時節,他就早早在育秧大棚裡忙活起來:種子包衣、鋪設底土、擺盤撒種、澆水覆土……每個環節一絲不苟,尤其是擺放育秧盤,他親力親為,一天當中都在重復著蹲和起。『滴多少汗珠子,收多少稻穗子。』這是老孫的想法。

  小孫名叫孫國超,41歲,是在鄉裡做家庭農場的『新農人』,主營稻谷種植。與父親孫清不同,孫國超更願意接受新觀念和新技術,今年他首次嘗試了『免秧盤育秧技術』:幾卷麻膜代替2000多個育秧盤,在棚室內從頭鋪到尾,僅需一人操作,避免了重復擺盤的辛勞。『這技術容易上手,兩個人合作,一天可以育完5棟大棚。』孫國超對這樣的工作效率很滿意。

  4月13日,孫國超的棚裡最早下籽的秧苗已到立針期,聞訊趕來的孫清掀開膜布仔細端詳:水稻秧苗在濕潤的泥土中冒出芽尖,小巧可愛,翠綠喜人。『沒想到這法子還真行,不用撅著屁股彎著腰擺盤,就能達到一樣的育苗效果。』

  見父親態度緩和,孫國超開始介紹起麻膜的好處:『麻膜的主要成分是紅麻和劍麻,在育秧棚內適宜的環境下25天~45天就能降解,無污染,無殘留,還能增加苗床土腐殖質含量。』

  『聽起來不錯,但它是一次性的,育秧盤可是能重復利用三四年的,用麻膜成本還是高。』孫清說。

  『育秧盤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損耗率,損耗就得換新。另外,用過的盤還得消毒,這麼算人工費也是一筆開銷呀。』孫國超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

  『話可別說得太滿,育出來的秧好纔最關鍵。這纔剛剛立針兒,我還得看看它後期盤根性好不好呢。』孫清說。

  『行,那咱爺倆兒就比一比,看看誰育出的秧又齊又壯!』其實,孫國超的底氣來自省農科院的專家。

  開春時,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孫中義來到雞東縣給農戶培訓免秧盤育秧技術,不用育秧盤育秧省時省力,但是否可行,也讓大家心裡犯起了嘀咕。

  孫中義從水稻種植的『痛點』入手開始介紹,現有水稻育秧大都采用秧盤育秧,存在根系盤根性差、難起秧、易散秧、運輸不便、成本高等不足。插秧時秧苗連接處易發生重疊,經常會發生卡機現象,有時連接處留有空隙,致使機插時容易造成『空?』。

  『免秧盤育秧技術具有節約秧盤成本、秧苗整齊、操作簡單和實用性強等特點。』孫中義說,這項技術好處多多,它能夠減少澆水次數、增加苗床溫度,還能實現節省成本、提高機械插秧效率,同時利於生態環保。

  雞西市雞東縣雞林朝鮮族鄉副鄉長許景碩介紹,水稻種植是鄉裡的支柱產業,今年有5戶超40棟大棚成為這項技術的示范點,希望能在科技的加持下實現節本增效。

  播種、插秧階段簡便省工,育秧時期提高床溫、減少病害、苗壯帶?,育秧結束降解無污染、增加苗床土腐殖質含量……這是一張麻膜引起的連鎖效應。

  免秧盤育秧技術從實驗到規模示范經歷了三年的時間,目前此項技術已在全省多地進行推廣,老孫和小孫父子倆的水稻育秧賽也還在繼續著……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