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培養適應產業轉型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纔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徑。在2023年職業教育活動周開展之際,東北網記者將集中采訪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重要成果,展示新時代職業院校師生的奮進風采,彰顯職業教育支橕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東北網5月15日訊 (記者 許諾 吳丞昊 楊帆)與省內外492家知名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牽頭組建現代農業、新區生物醫藥等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東安、華為、北魚、阿裡雲等11個特色現代產業學院,與飛鶴乳業等知名企業共建12個生產性實訓基地,與省農科院、產業園等共建4個協同創新中心……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通過一系列『硬核』舉措,加強與科研院所、產業集團、龍頭企業等構建產科教深度融合、相互支橕,推進一體化發展,服務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推動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同,科教融匯賦能現代農業發展。
近日,記者來到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一覽產教融合豐碩成果。在華為智農產業學院,記者看到農業大數據平臺,作物種植面積、農機具使用率、土壤?情及農作物生長情況等內容在一張圖上精准呈現。『我們與華為進行深度合作,打通了信息企業、農事企業、高職學校之間的信息壁壘,讓物聯網、5G技術、雲計算等技術在農業領域得以應用。2018年以來,承接了9項農事企業項目,依托該項目獲得5項專利。』華為智能職農產業學院負責人孫冠男說,未來,學院將依托農業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的積累、分析,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橕,推動我省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作為涉農高職院校,2021年,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結合龍江實際,引『外腦』借『外力』,依托學校王崗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聯合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業大學、黑龍江瑞豐盈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春華秋實農機專業合作社等五方共同建立了中國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研究院和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探索出翻埋、秸稈還田、深松覆蓋免耕技術、『一翻兩免』等7種保護性耕作模式,在尚志、嫩江、泰來等14個縣和北大荒集團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6320萬畝,促進糧食增產41億斤,為農民節本增效超過63.2億元。生態秸稈還田量超過4000萬噸,減少黑土地流失70%以上,0-35厘米黑土地有機質增加0.5?。
『我們共同研制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標准,並在阿城、龍江、泰來、蘭西14個縣域適宜區域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創造全國唯一黑土地土壤水蝕保土技術典型,打造中國黑土地保護耕作黑龍江模式,促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農機工程分院杜長征院長說,同時,學院與黑龍江瑞豐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打造『黑龍江省智能農業裝備控制中心』,校企共同研發與改良了智慧化玉米莖穗兼收機、智慧蘑菇工廠、自動導航精量播種機、智能除草機器人等智能農具,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等先進技術改造新型裝備50臺套,成為全省智慧農業裝備應用技術集散地。

在東安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實訓車間,教師正在指導學生進行操作——使用機械臂進行零件切削加工,這是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機械工程分院與地方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聯手共建的產業學院,以服務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昇級需求為導向,引入產業鏈緊密合作的哈爾濱東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哈爾濱格領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吸收省金工研究會、省刀具技術協會、全國智能制造產教聯盟的優質教育資源,獲批黑龍江省首批職業教育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通過機制護航共建共管、相融相匯協同共贏、人纔共育成果共享,以校企簽訂重點領域項目合作協議為手段,促進產業學院的人纔互聘、標准對接、技術合作、資本投入和文化交融。通過聚力實施,輸送產業高端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纔461人,先後培育出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龍江大工匠、龍江技術能手和企業技能專家等一大批能工巧匠。
多年來,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堅持需求導向,將產業需求、企業需求、職業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作為專業人纔培養『指南針』,把行業企業用人標准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參照系』,主動適應現代農業新技術更新迭代,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昇級,發揮科技優勢實現數字賦能。同時,學院與綏芬河市、遜克縣等市(縣)共建鄉村振興學院10個,打造市(縣)域產教聯合體,成立由學校、市(縣)政府、縣域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聯合體理事會。
未來,學院將堅持走產學研用結合之路,錨定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聚焦農業強省和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構建,做優做強交叉融合、特色鮮明的農業類專業集群,抓好雙高提檔、學校晉級兩大重點工作,積極創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為黑龍江省擔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使命任務和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纔和技能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