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
綠色森林,如何變成 真金白銀? |
參評項目 |
評論(電視) |
||
體裁 |
|||||
語種 |
|||||
作 者 (主創人員) |
顧芳 張鵬 肖珣 許超群 |
編輯 |
|||
原創單位 |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
刊播單位 |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
||
刊播版面(名稱和版次) |
黑龍江衛視 《新聞聯播》 |
刊播日期 |
2022年7月16日18時42分 |
||
新媒體作品填報網址 |
|||||
︵ 作采 品編 簡過 介程 ︶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以來,綠色資源大省黑龍江省,居然沒能實現一般人認為的『交易大豐收』,尤其是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當中,林業碳匯交易量為零。原因何在?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帶著這一疑問,深入大興安嶺、伊春等地調研,通過對多位林業工人、專家學者的進一步采訪,在2022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一周年當天,播出這條電視評論,就綠色森林如何變成真金白銀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給出了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等相關建議。 電視端播出後,得到省生態環境、林草、東北林業大學等多個部門和院校的關注和重視,多家媒體也相繼轉發,僅極光新聞客戶端的點擊量、閱讀量就超過10萬+。 |
||||
社 會 效 果 |
報道播出後,得到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黑龍江省林科院、黑龍江省碳排放交易中心等多個廳局的持續關注。就在不久前,黑龍江省完成了全國首部關於生態系統增加碳匯能力的規劃——《黑龍江省生態系統增匯規劃(2021—2030年)》,隨後,全省乃至全國掀起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熱潮,凸顯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引導力。 |
||||
︵ 初推 評薦 評理 語由 ︶ |
作品通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穿全文,主題宏大,邏輯清晰,內容詳實,評論深刻。 作為林業資源大省,黑龍江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該作品把『如何將資源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這一主題闡釋得清晰明了,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發展碳匯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參考方向和發展路徑。
簽名:(蓋單位公章) 2023年 月 日 |
綠色森林,如何變成真金白銀?
【主持人】今天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一周年。一年來,關於碳匯交易的種種新聞不絕於耳。作為林草資源大省,黑龍江是否在這個交易中收獲滿滿呢?請看述評:綠色森林,如何變成真金白銀?
【畫外】呼源林場坐落在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北麓,王天軍是呼源林場的一名營林技術員。夏天,他要帶領護林小組上山補植樹苗。
【現場】
王天軍:你們一定要捂嚴實點,現在的蚊蟲特別多,天一熱草爬子也多。
記者:你有沒有被咬過啊?
王天軍:2020年6月份,被草爬子叮上了。當時很嚴重,昏迷了七天,都有生命危險了。
記者:您乾營林這麼多年,還記不記得自己種了多少棵樹了?
王天軍:我從1992年參加營林工作,到現在有30年了,大概也得有270多萬株了。
記者:您辛苦了!您聽說過碳中和或者碳匯經濟嗎?
王天軍:我還真不太了解,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過,好像跟我們植樹造林有關。
【主持人】黑龍江是中國伐木最多的省份,同時,也是造林最多的省份。在大小興安嶺的莽莽林海之中,瞭望塔星羅棋布。就在這差不多與世隔絕的地方,護林人以山為家,與松鼠和黑熊為伴,守衛著這綠色寶庫。互聯網讓一些普通勞動者變成了『網紅』,但是這些人不會。因為他們那個地方沒有網絡。每年都在長高變粗的樹木,讓綠色銀行的財富悄悄地增長著。對於這些護林人來說,伴隨他們的不應該僅僅是微薄的收入和使命光榮的評價,理應拿到更多的經濟收益。可是紅紅火火的碳排放權交易竟然與他們關系不大,這又是為什麼呢?
【畫外】碳排放權交易包括碳配額交易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CCER)。碳配額交易就是一家企業可以把自己節省的碳排放指標,賣給另一家企業。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也被稱作CCER,它是指利用風力、光伏減少的二氧化碳,以及量化樹木等資源,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然後出賣給產生溫室氣體的社會組織等各類機構。
【主持人】在剛剛過去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元年』中,碳配額交易方面,黑龍江省91家發電企業納入配額管理,累計獲得碳排放配額2.18億噸,實際清繳2.09億噸,獲得碳排放配額淨盈餘900萬噸,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當中,我省林業碳匯的交易量為零。原來,黑龍江森林面積2150萬公頃,居全國第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居全國首位。但這幾代人攢下的家底兒,卻與碳交易的規則對不上號。
【同期】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田硯宇:在國家批准的1300多個自願減排項目中,林業碳匯項目目前有26個,佔批准項目總數的2%。由於國家在2017年已經暫停了自願減排項目及其減排量的備案,所以我省目前還沒有獲得核證自願減排量的林業碳匯項目。
【畫外】碳匯交易的規則是2005年以後的人工造林參與碳匯交易。但黑龍江的森林90%以上為天然林,不符合林業碳匯交易的標准。
【同期】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經理學科教授范文義:碳匯交易,它其實是雙碳目標當中的一種市場調控機制,通過它可以激勵人們通過像植樹造林等人工措施去逐步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量,為排放端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提供一種有效的中和途徑。同時也能帶動一定的經濟發展。當然,雙碳目標是我們國家的戰略大局,不能急功近利。
【主持人】黑龍江人胸有大局。國家建設需要木材,我們把百年棟梁運出山;國家需要保護環境,我們給山河披綠裝。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後,黑龍江累計聘用生態護林員7萬多人次。如今,他們已經育碧成林,可是保護並沒有結束,防止森林退化,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控森林火災的難度也在逐年增加。但如果把護林等僅僅作為公益事業,那也會忽略森林,以及濕地、河湖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同期】黑龍江省林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宋佳庚:多次與國家有關部門溝通,力爭將我省具有優勢的1360萬公頃的天然中幼齡林納入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的開發范疇。
【同期】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經理學科教授范文義:目前,我個人認為,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當中,初始階段,政策的作用應該大於市場調控機制。當我們走向正軌之後,就要通過市場調控的機制,鼓勵人們、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去通過人為的努力,逐漸地提高我們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同期】黑龍江省自然權益調查監測院院長楊勝濤:要充分挖掘我省生態資源的優勢和潛力,破解生態資源『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制度難題。建立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評估體系,科學計量生態產品的價值。
【畫外】計量清楚哪一部分是基線量,哪一部分是人為的增匯量。人為的增匯量部分中,哪一部分又是新增造林的,哪一部分又是通過生態工程和優化經營提高的,這是我們要計量清楚的。將山、水、林、田、湖、草、濕地等生態資源進行清查和估價,把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摸清『家底』、掌握動態,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全省自然資源計價和清查工作,正在大興安嶺、伊春等地有序進行著。
【畫外】5月17日,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試點正式啟動。這也是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兼顧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產品價值的首個試點。
【同期】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濤:開展生態資產清查,編制符合我省陸域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和核算指南。
【同期】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黃穎利:把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產品,解決生態產品『難度量』到『可核算』,『無價』到『有價』,為全國寒帶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經驗和示范。
【畫外】今年2月23日,全省首例森林碳匯簽約儀式在伊春舉行。伊春森工集團公司分別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簽訂了森林經營碳匯交易合作框架協議,與伊春鹿鳴礦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森林經營碳匯購買協議,總交易金額為500萬元。這是我省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之外,自行進行的嘗試。
【同期】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偉東:我們首單簽訂的目的也是為了完成落實中央部署的雙碳的政策,我們利用首單碳匯的儲備,打造一個全球首家的能達到碳中和的一個綠色環保數據中心,提昇品牌價值,樹立我們的競爭的優勢。
【同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雲:特別是大興安嶺林區、包括黑龍江,把原來的以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調節服務為主、文化為主的一種產品的開發,推動綠色發展,這對全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全國有很多林區,原來都是以木材生產為基礎,國家要求把所有的天然林保護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怎麼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怎麼把生態資源造福老百姓,把生態資源產業化,能夠闖出一條新路。
【主持人】馬永順是伊春的林業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年輕時,他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伐木英雄。壯年後,他義務種樹五萬株,不僅把自己伐木的數量全都還清,也樹立『讓荒山重新披上綠裝』的馬永順精神。而今,前人種下的樹苗都已長大成林,在實現碳匯經濟,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我們有義務用老一輩人留下的綠色森林,留住新一代護林守綠的人們,讓他們的勞動物有所值。讓青山常在,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