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8日訊(記者 平靜 楊帆) 『我的種子長成稻苗了!』『種子太神奇了,沒想到竟然這麼茂盛了!』 5月27日,東北網小記者來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將他們於4月播種培育的水稻秧苗進行移栽,40餘名小記者用他們的雙眼感受著自然、用雙手繼續栽培春的希望,體驗勞動帶來的幸福。



在省農科院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活動現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的劉猷紅博士生動地為小記者們講解水稻種子的故事,帶領小記者們參觀水稻田試驗基地,並為小記者們講解水稻生長發育的基礎知識。我國是水稻發源地之一,從野生稻到栽培稻,經過水稻育種專家精心的選育,纔有了現今高產的水稻種子。孩子們學習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體會到一碗米飯背後有無數人為之付出辛勤的勞動。『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

傳統的農事活動離孩子們的生活或許很遠,與自然的親近,讓孩子們欲欲躍試,對水稻田的一蟲一草充滿了新奇,特別是走進『農業氣象站』,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農業科技的力量。走進觀測場,通過黑龍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楊賢莉博士的介紹,孩子們認識了溫度計、濕度計、蒸發器、輻射計和日照時數傳感器等氣象觀測設備。何為氣象觀測,農業生產需要關注哪些氣象要素,在老師的講解中,同學們變得清晰明了。結合所見所聞,孩子們『化身』農業小專家,與農科院的研究員們暢聊他們的奇思妙想。



東北網小記者團走進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示范園區的水稻示范田,水稻育種更讓他們大開眼界,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輕撫水稻苗,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和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張喜娟博士講解並演示水稻插秧技術要點,孩子們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稻苗移栽。

在采訪中,張喜娟博士表示:『小小的餐桌上,自古以來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糧節糧系列活動,有助於培養小朋友們珍惜糧食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作為一名農業部門的科研人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方面的科普知識傳遞給青少年一代。』

通過參觀科研基地,孩子們不僅了解到了我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知識,更親身體驗了水稻種植的關鍵環節。此次活動旨在讓孩子們通過參與水稻從種到收的過程,體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從小養成愛糧節糧、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本次活動是由東北網攜手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和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以『愛糧節糧、從我做起』為主題,開展農業實踐活動,這是黑龍江省『科技周』的一項內容。據了解,本次水稻繁育體驗活動,根據水稻種植的關鍵環節,共分三次,此次為第二次,第三次將於9月末進行稻谷收獲。